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3.15收藏中国正能量】解密中国实力派藏家
Friday, March 14, 2014 16:54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3
.15
中国收藏正能量】解密中国实力派藏家

 ——-应新浪网收藏频道“3.15”特别专题发文


/西风



市场文物艺术品收藏领域,什么样的藏家、行家、古玩经纪人、鉴定专家和店家以及“地皮”、“铲家”受到尊重?毫无疑问,是具备实战能力的“毒眼力”藏家,并同时具备收藏实力和民族责任心的藏家是最受到尊重的。眼力毒不毒、悟性好不好、专业透不透、品行良不良、实力够不够、运气大不大等这些因素,都是整个实战派阵营里生存的综合法则。在这个阵营里,不讲求自我炫耀和标榜,只讲求“亮剑”精神。也就是说,亮出来的藏品基本在圈子内不存在真假问题(个别很小的问题在所难免,只存在品级高低的问题)。就古陶瓷而言,无论是完整器、残修器和标本,起码都是达到一定精度和规模,被行圈里实战派绝大多数人认可和钦佩。所以说,“毒眼力”是这个阵营的灵魂,实战经验是这个阵营的基础,务实精进是这个阵营的铁律,持之以恒是这个阵营的典范。还有,无数个惨痛的教训总结是这个阵营的座右铭。


休闲性质的收藏,无所谓真假和品级,更无须要达到什么规模,只要自己高兴就好。企图通过收藏大量赝品,来满足虚荣心或者达到不可告人目的人(目前这类人不少),终究会害人害己。在“粥
少人多、“地下高手”如林、高修和高仿泛滥的今天,真正的收藏如同战场。上战场就得讲求战略战术,讲求致命武器,讲求短时间解决战斗,终极目标是打硬胜仗。在收藏实战派圈子,学术理论研究可以欠缺,著作可以很少。但实战眼力、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的来货渠道必须具备。有经济能力而没有实战能力,更没有依靠真正具备实战能力的圈内高手,收藏的结果可想而知。真正的收藏是讲究实战能力的,也就是眼力要毒,悟性要缜密,渠道要精通,人缘要良好、财力要实备,魄力要勇猛。就实战派圈子而言,平时眼力再牛也不算数,下手的那一刻能不能“看死“藏品?才能足显功夫是否老道。现如今,收藏不比二三十年前,捡漏和获取精品的机会很大,而现在精品和珍品的获得是在眼力、渠道、财力、机遇、魄力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会最终达成。圈子里经常也流行一句话:“可遇不可过求。即:对于得到珍稀藏品,坦然处之,可遇不可过分求而得之。换句话说,也不要一贯残忍的追求品相非常完美和高端的古玩艺术精品。要知道中自古一些绝色天香美女,不是被权钱毒害,就是被圈套捕获。现实是残酷的,过分的奢望往往是很渺茫的。可见,收藏行为是一个大学问,可谓真正的“江湖”,绝非修身养性和风雅倜傥那样光鲜。


放眼看看今天的收藏的“大江湖”时代,各种群体聚集一炉,表层折腾的最响亮的几乎与实质性的收藏没有多大关系。得其“藏道”者,多都在“江湖”路上艰难跋涉:不是在修炼“功法”,就在“江湖”实战场上跪着血路前行;不是准备“弹药”,就在搜集“情报”决胜千里;不是在汇集铁友“神聊”,就是独伴藏品“发呆消愁”。这里说的“发呆”有两层意思,一种是享受收藏的境界(许多人很向往丽江那边的休闲发呆);一种是怎样给自己的藏品安排一个好的归宿。

那么,何为真正实战派?简而言之就是讲求务实精神,收藏或者交流的都是藏品到代和路份好的藏品之藏家。真、精、稀藏品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藏家的实力,所以又可分为实力派和实战派两个阵营。但这两个阵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要再仔细划分,就包括:国际实力派和国际实战派;国内市场实力派和国内市场实战派。还有国内“江湖实战派”等(黑道掌眼的)。当然,还有国际学术派和国内学术派,国际学术实战派和国内学术实战派等几大派文物艺术品学术阵营。鉴于篇幅,那我们就粗浅的谈一谈中国实力派藏家阵营。


中国藏家,在国际上影响越来越大,尽管在国际
100强排名上寥若晨星,但在整个国际艺术品市场购买力却很强劲。尤其香港、台湾的藏家,基本上可以代表了中国实力派。而中国大陆由于历史特殊的原因和现行体制,文物艺术品收藏起步较晚,具备国际视野的内地藏家才是最近10年才看到身影。即便内地现在许多人穿梭于国际上各个大拍场,也动则数千万甚至过亿元从国外举回藏品。但基本都是单打独斗,或者叫上圈内好友一起切磋,并没有成熟而固定的鉴赏交流圈子,更没有知名度很高的行业组织,更没有依赖艺术品经纪人的习惯。这些都是中国内地藏家在特殊环境下面临的问题所在。但也很难得,自80年代以来,内地还是涌现出一批实力派藏家,尽管人数不多,但都各有建树。


香港地区实力派藏家


香港地区在上个世纪
40年代至70年代涌现出一批收藏家,代表了中国最具实力的收藏家群体。其中在1960年成立的“敏求精舍”和1974年成立的“香港东方陶瓷学会”等高端收藏组织。敏求精舍的人数虽不足50人的圈子,这里面有许多颇具实力的收藏鉴赏家。这个机构最初主要由胡仁牧、利荣森和陈光甫三位先生发起组织,他们约集香港好古诸友十余人组建了这个收藏团体。到上世纪90年代,敏求精舍的香港会员达44人,海外会员13人,名誉会员8人。2005年敏求精舍四十周年时,有香港会员36人,海外会员9人,名誉会员22人。在众多会员中,有不少富商巨贾和企业家。他们的藏品不但等级高,影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享誉世界。如乐在轩,北山堂,萱晖堂的书画;暂得楼,天民楼,关善明的陶瓷;还有徐氏基金(徐展堂)的收藏,麦雅理的收藏,攻玉山房的中国古代家具等等。敏求精舍机构中的重要个人收藏,有精舍首届主席胡仁牧的清代官窑单色釉器收藏、叶义医生的竹刻犀角雕收藏、罗桂祥的宜兴陶瓷茶具收藏、叶承耀的明清家具收藏、九如堂李大鸣的高古瓷收藏、天民楼葛士翘父子的元青花和明清官窑瓷器收藏、徐展堂的历代瓷器收藏,张宗宪的陶瓷和杂项等。新生代香港收藏家当中,翟健民、张永珍、香港地产巨富刘銮雄等人都是香港的领军收藏家代表。他们一些人不断搜集国外精品而外,还定期举办雅集聚会,广邀博物馆专家及学者主持讲座,组织展览交流活动等,可以说为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下列简单介绍一些老派藏家,在此不做排名先后)。

   

义:
敏求精舍会员,香港著名医生和医学博士、文物收藏家。一生收藏文物甚丰,尤以犀角雕刻类器物为精,于文物研究方面著述颇多。他捐赠一批竹雕给香港市政局辖下艺术馆(前香港博物艺术馆),使香港艺术馆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竹雕藏品艺术馆之一。还有,生前曾立下遗嘱,将所藏80件套犀角雕刻作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85年叶义先生的遗愿终得实现。为此,故宫博物院曾于1985年专门举办《叶义先生捐献犀角杯展览》以示纪念。

   
赵從衍:
敏求精舍会员,华光船务的老板,因为事业才能建立起这么庞大的收藏,为了事业而放弃这些收藏。赵先生夫妇都是在中国古代工艺品和中国书画方面造诣极深的人物,对佳士得和苏富比能够在香港站住脚跟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当年专场卖掉所有藏品当然是无奈,为了公司的周转。可是,几个儿子没有一个争气的,枉费了上一辈的心思。

    仇炎之:敏求精舍会员,影响国内外大藏家巨大的人物,大卫德的挚友。当年三场专场拍掉的东西,比如两只鸡缸杯,其中一只子在1980年就创下500万以上的记录。其孙子仇国仕可能日日以泪洗面。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的仇国仕,目前担任苏富比中国及东亚区高级董事暨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虽然不像其祖父般直接从事古董事业的经营,但他以另一种方式成就别人的收藏事业。具有东方血统,但骨子里却处处流露着浓郁西方鉴赏眼光的以其中西合璧的双向优势,成功打下自己独特的行事风格,但愿他今后多为中国海外文物回流和收藏做一些有益的贡献。

   
徐展堂:
祖籍江苏宜兴,1950年随父母从杭州移居香港。16岁时就已踏入商界,最初经营餐饮、油漆、招牌、装修业,并逐步向地产业扩展。70年代初,香港经济萧条,股市、楼市一跌再跌,徐展堂大胆买进,获益极丰。80年代初,由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直接影响到香港地产业,一时人心浮动,行情看淡,他看定后势大胆买入,再次大赚。两次成功,奠定了后日的事业基础。1991年在香港创立了当地首家私人博物馆——“香港徐氏艺术馆,并在世界各地捐建多处以徐展堂命名的中国艺术馆,被誉为世界十大收藏家,也是其中唯一的华人。有人虽然对他捐赠中国文物于国外博物馆有看法,但他在国内,出资100万美元帮助上海博物馆建设新馆,并捐赠藏品设立了徐展堂陶瓷馆;还曾捐赠藏品给南京博物院、香港大学、香港徐氏艺术馆等。

   
葛士翘:
敏求精舍会员,天民楼陶瓷收藏,是香港葛士翘先生几十年心血的结晶。葛士翘先生过世后,天民楼由其长子葛师科先生接手,至今经历父子两代,总计四五十年的收藏历程。主要收藏明清官窑瓷器,青花瓷器又是收藏的重点。天民楼收藏元青花器达二十件以上,这是世界范围内,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其中不乏佳器,如带盖缠枝牡丹纹梅瓶,玉壶春瓶,青花花卉纹双耳三足炉、青花缠枝花卉纹荷叶小盖罐,青花匝等。天民楼收藏的永、宣青花精品,其质量之精和数量之多、都是十分惊人的。天民楼所藏成化藏文杯和弘治双龙戏珠盘,都是这时期的典型器。天民楼所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数量众多,精品倍见。其中以嘉靖青花婴戏纹盖罐;嘉靖青花福寿康宁纹大碗;万历青花梵文莲瓣形盘特别值得关注。葛士翘早年参加共产党,40年代脱党去港经商.是从事中国瓷器收藏的奠基人之一。.其突出成就是对元青花的收藏。其子葛士科长期在南京生活,由于其父脱党又在香港.政治运动中吃尽苦头,历经折磨.后去港继承家产才得已平静.其所做所为可以理解.据我所知,天民楼还末出售过藏品.其藏品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时,可谓盛况空前,一再延期。有人认为香港葛士翘先生虽然藏品丰富,但很大部分是基金持有,为投资回报而收藏,而且,葛士科先生对人对己在钱方面看得实在太重,缺乏大藏家的气魄和风度。其实后辈能把如此巨藏延续下来而不散,就是壮举和贡献。想想香港很多著名大藏家,后辈无人而散失一生心血,甚至让家族成员之间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

   
胡惠春:
一位爱国收藏家,生于1910年,卒于1993年,在民国年间就是上海大收藏家。他是上海著名金融家胡笔江之子,后继承父业,成为一个银行家。由于其对中国陶瓷的喜爱,同时更为了易于商业竞争,胡惠春先生决定集中收藏明清官窑瓷器,作为他藏品的核心。暂得楼是胡惠春先生为自己的收藏所起的堂号,在香港、纽约均设有分馆。暂得一词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表达了欣然而遇的内心喜悦。解放初期,受周总理号召,胡惠春与香港知名学者及教育家陈君葆、当时新任中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等人,在香港秘密组织国宝收购小组,由内地出资,大量购买战乱散失香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古籍善本、清宫迭失书画等,运回大陆,其中最著名的有《四部丛刊》、《吕氏春秋》、《晋会要》、《王梅溪集》等罕本古籍,其中,《晋会要》是清末广东著名学者汪兆镛的手写原稿。现上海博物馆里的暂得楼瓷器馆展品均为胡氏毕生所藏的捐献。胡惠春先生在1949年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后移居香港,在随后的30余年里,其先后以不同形式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350余件藏品。上海博物馆后来专门为暂得楼的藏品开设暂得楼陶瓷陈列专室,使其多年收藏终获归宿。


台湾地区实力派藏家


台湾的文物艺术品收藏,相比香港来说发展比较缓慢。像著名香港收藏大行张宗宪先生,早年也是从香港到台湾当艺术品经纪人发迹起来的。
徐政夫和王景义,一个为台湾老一代收藏家,另一个作为新一代收藏家的代表人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台湾的收藏家老派与新派的体系。徐政夫多年来主要从事清玩雅集清玩雅集是台湾著名的高水平收藏家团体机构,而王景义现在又创办了一间清觉雅集,成为台湾艺术收藏界的新生力量。台湾私立博物馆当中,鸿禧美术馆不得不提。鸿禧的收藏基础是由张添根与子女二代累计而成的,他们不但倾尽全力搜集中国文物艺术品,形成现在的规模。而且长期资助大陆文物机构进行文物方面的学术研究,其中官方主办的《中国古陶瓷研究》是其长期资助的刊物,在中国古陶瓷学术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还有唯一入选选世界100大藏的台湾联华电子前董事长曹兴诚(现在加入新加坡国籍),也是实力派收藏家之一曹兴诚在2001年担任清翫雅集会长时,曾撰文浅谈鉴赏与收藏,与会员共勉:对古董及艺术品,最高境界当然是只鉴赏不收藏。无奈我辈俗人,如不收藏,则往往不会用功去学鉴赏。像耿宝昌先生、马承源先生这两位陶瓷及青铜器之鉴赏权威,自己不事收藏,却被收藏界视为泰山北斗,景仰有加,可谓仙风道骨,非凡人可以企及。还有台湾IT界大佬、实力藏家黄崇仁,早年曾经和廖继春这样的台湾前辈画家学过画,所以早早就对艺术收藏感兴趣。台湾聚英雅集会长、寒舍董事长、文物艺术品经纪人王定乾等都代表台湾的实战派收藏面貌。(注明:实力派人物介绍省略)。


中国大陆实力派藏家历史背景

 谈及中国大陆实力派藏家,首先要谈到市场实战派。香港、台湾的收藏群体和大陆有所不同,他们虽然许多人实战能力了得,但也很依赖他们自己的行业组织。所以象香港“敏求精舍”和台湾的“清玩雅集”在他们的收藏阵营里具有重要地位和声誉,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地位。而中国大陆情况比较复杂,各种因素导致收藏起步晚,视野不开阔,文物管制相对严格(明严暗乱),加上社会仇富心理严重。所以,真正具备实力之人从事务实收藏的群体,并不是太多。这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在内的收藏生态恰恰相反。中国大陆实力阶层文化觉悟方面并不是主要因素,主要是内地收藏环境比较混乱和其他因素所致。内地藏家,国情所致,不可能有可以依靠的官方组织和行业组织。比如:什么专家都黑到什么地步,什么收藏协会都烂到何等程度等。所以,内地实力派藏家基本绝大多数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高度的责任感出发,而投资经营性质的收藏家相对很少。他们一边经营企业或者其他,一边在长期的收藏实战中锻炼自己。少数人成为实力派,多数人成为实战派。还有一些人很不幸白交学费,为各地的仿造市场繁荣做了贡献。可以说,中国内地的实力派收藏家,基本都是实战派藏家发展而来。


追溯市场实战派的历史,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出现是民国时期。而我们现在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和市场的形成,才有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相比欧美,他们有数百年的发展经历,而且有完整的传承,许多市场实战派大藏和大行多都是家族性质。比如:法国实力派犹太古董大行穆萨拉比家族,好几代人就从事古董经纪和收藏;英国实力派犹太古董大行埃斯藤拉胥家族,祖上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就大量开始收藏中国文物艺术品;还有最近几年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屡创佳绩的实力派“玫茵堂”收藏机构,都是有着前辈完整的传承关系。中国的数千年遗留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民”的恶体制,改朝换代就是盗墓疯狂和藏家的文物艺术品散失损毁的疯狂时期,明末清初、清末民国便是如此。


民国时期虽然有一批实战派,但日本的侵略,国共两党的内战和分离,一部分到香港定居,一部分到欧美定居,一部分跟随老蒋到台湾,剩余的一部分加入老毛建设新中国的阵营。但建国后公私合营体制和接连的各种政治运动清洗,古玩收藏这个行业可以说彻底断了香火。就连进入体制内的那一批行家,多数都受到下放和批判。后来,除了张伯驹、孙赢洲、冯先铭、耿宝昌等先生们,在体制内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外,民国市场实战派在进入新中国内几乎断层。建国以来的老一辈藏家,屈指数来,也就只有王世襄先生夹缝中求收藏和求学问、有所成就而被举世称道。他虽然是体制的人,但他在文物收藏和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多在业余时间完成。
王世襄先生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王世襄,号畅安。
1914年生,
2009年去世,汉族。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2003123日,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从而成为获得该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王世襄的著作颇多,主要有:《竹刻艺术》、《竹刻鉴赏》、《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并有英、法、德文本)、《中国古代漆器》(并有英文本)、《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与朱家溍合编)、《中国美术全集·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并有英文本)、《北京鸽哨》、《竹刻》[2]、《蟋蟀谱集成》、《说葫芦》(中英双文本)、《美国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精品选》(中英文本。英文本,与Curtis
Evarts
合编)、《明代鸽经清宫鸽谱》、《明式家具萃珍》等。


其次,还有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收藏家马未都这一批收藏家,因有先见之明而比较幸运。用马未都的话:“
80年代初期期,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而我较早幸运的意识到了,可惜当时没有多少钱,我的藏品都来之不易”。正因为这些人的先见之明对收藏文化的带动,使得中国的收藏热度从90年代以来迅速升温。曾经有学者评论:“马未都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大过他的收藏意义。”无论怎样评价,他都是新中国收藏历史进程中重要的人物。


我们回顾新中国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确实发人深思。曾经的公私合营,私人的财产被充公。紧接着
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导致一些曾经私藏文物的家庭不得已上交给文物店或者当地文管部门,来换取点可怜的生活费。加上史无前例“扫除一且牛鬼蛇神和腐朽封建残余等‘破四旧’运动”,对各种文物和古建筑遭到破坏,最后藏有古玩字画或者古旧书籍的家庭被举报抄家,然后集中起来被砸烂焚毁。加上连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新社员”运动,有心收藏古玩艺术品的传统知识分子基本被“扫荡一空”。这期间的民间一些精心留存的文物艺术品,堪比白菜价格。就是现在看来价值连城的国宝上交给国家或被当地文物商店收购也就十几元到数百元之间。比如,现在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国宝元代祭蓝釉龙纹留白大梅瓶,国家才给送交者15元(全球就3件);鞍山博物馆收藏的元代八方花卉纹青花大罐(全球就2件),给当时送交者数百元“高价”。南京博物院所藏元青花萧何梅瓶、湖北省博物馆所藏元青花四爱梅瓶、山西博物馆所藏元青花牡丹缠枝大罐、新疆元青花凤首执壶等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其他类文物相似经历的更是不计其数。国家和文物管理部门对民间文物艺术品遗存和持有者、发现者的漠视,尽管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不可多说。但从整个文物艺术品发展进程来看,是这种体制下导致的灾难结果。所以,我国市场派收藏家和市场派行家基本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大多数都属于业余开始从事收藏,慢慢的逐渐有了经验。象欧美那样的家族型藏家和经纪人连想都别想。


目前内地活跃的市场实战派藏家和行家,严格的来讲是上个世纪
90年代和2000年后迅速成长起来的50后、60后、70后、80后四个年龄段的人。但让这些实战派藏家和行家真正成熟,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9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城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农村改造。加之奥运会新面貌建设项目、铁路网升级、交通公路网、村存通和大规模房地产极具扩展性的发展,可以说全国性的的改造项目和建设项目史无前例。这些都给一些藏家和行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收藏机遇。还有,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收藏热度的攀升,佳士得和苏富比等国外拍卖企业对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极大关注以及屡创天价,国内实力拍卖企业也随之跟进。加上媒体的宣传和国外拍卖公司的极大关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


就拿瓷器领域来说,大量建筑工地出土的残器瓷片被文博部门忽视,恰巧为这批市场实战派提供实战学习的机会,逐渐成为收藏家。从而导致国内各个城市出现职业的“铲子”和“地皮”大军为这些人提供货源。这些早期的“铲子”和“地皮”大军中,也确实涌现出一批眼力非凡的职业行家和古玩摊店为生的老板们。最终成为目前国内古玩艺术品市场经营的主力军和一二线中间商。目前一些实力派藏家和许多务实派藏家,基本都从这些群体中收藏保护到大多数好的藏品。从而避免这些藏品通过地下渠道流失海外。


同时,像钱伟鹏这样具备国际市场经验的内地藏家,从
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回流大量文物艺术品到国内博物馆和私人机构。像他这样的藏家,直接影响到国内80后和90后一些市场实战派年轻人。他可以说是目前内地藏家具备国际收藏视野的领军人物和探索者。将来,无论是保护性质的收藏,还是商业经营性质的收藏,在保证真品的前提下,藏品最终能留在国内最重要,或者发挥它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也是收藏家的另一作用。


中国大陆实力派藏家
(注明:在此不作排名和先后)



   马未都:
北京人,祖籍山东。中国实力派收藏家,现任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70年代下乡插队,后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因小说发表被调为《青年文学》编辑。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与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等。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10月,在马未都的奔走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成立。1999年为配合世界建筑大会,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同建筑报合作,举办了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精美的展品和独特的展览设计给20万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2年,马未都创办了全国首家私立博物馆分馆——观复博物馆杭州馆。2003年10月,远赴巴黎展出中国古代门窗,受到各界好评,当地的欧洲时报并以大幅文章报导展出盛况。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观复博物馆”,正式实行理事会制。2010年6月9日,成立观复基金会。马未都是中国收藏家代表性人物,他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自2002年先后出版2002《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五本、《马未都说》系列三本、《百盒千合万和》、《坐具的文明》、《茶当酒集》、《醉文明》系列四本、《瓷之色》、《闲在》、《出门》《瓷之纹》(上下册)等诸多著作。


   钱伟鹏:江苏人,中国实力派收藏家和文物艺术品经纪人,现任上海天物博物馆馆长。八十年代初,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文物经营人才严重匮乏。钱伟鹏因为年轻好学,遂被单位派往杭州瓷器培训班学习,由此踏上瓷器鉴定之路。从1982开始,钱先生跑遍了中国各大古窑址,采集了十几万片珍贵的标本,进一步为其古瓷器鉴定打下坚实基础。他先后得到冯先铭、耿宝昌、叶喆民、汪庆正、张浦生、黄云鹏等人的指导和言传身教。于1983年钱先生出任扬州文物商店副经理。1983年10月8日他捡到唐代青花玉璧底大碗残片,为断定唐代始烧青花瓷器提供了确凿证据,改写了我国的陶瓷发展史。1988年荣获江苏省文化厅古陶瓷鉴定第一名。1991年,借调至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工作。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以至于文物的定价权完全被外方所垄断,我们对国际艺术品市场行情一无所知,当时伦敦有位华侨甚至以两万英镑从上海外贸公司购买到整整五个集装箱的文物。而这些都深深刺激了钱伟鹏。萌生了去海外寻回国宝的想法。1993年政府派驻英国,任驻外文物专家,专职从事中国文物回收工作。追回多项文物。1997年后,留居英国,继续致力于海外文物回流。此间兼任英国古董检查委员会主席私人高级顾问,担任英国、美国大型古董展示会检查委员会中国文物高级顾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西方经济面临巨大挑战,许多欧美私人收藏家包括艺术机构面对经济压力出现了恐慌性抛售。钱伟鹏抓住时机,开始组建私人博物馆收藏,帮助北京某企业投资上亿元,从海外收集明清官窑瓷器四百余件,于2009年创建北京光华路五号艺术馆并出任馆长。2010年10月,他与好友淳大集团主席柳志伟先生共同创立上海天物馆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1年5月天物馆又迎来囯内知名企业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先生加盟。天物馆以个人投资和基金招募的方式筹集了超过8亿人民币,再次从海外购入800余件明清官窑瓷器珍品,其中不乏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孤品,有些品种甚至填补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收藏空白。中国儒家传统立德、立功、立言,而《天物馆藏瓷》的出版,将钱伟鹏的事业推到了收藏立言的境地。



孙海芳
:浙江绍兴人,国内实力派企业收藏家,现为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馆长。绍兴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颇有文化情结的孙海芳,从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海芳见到了制作精美的越窑青瓷,在惊叹越国先民的超凡智慧之余,孙海芳毅然开始了他的收藏事业。后下海经商,并于1994年创办的医药公司。因为经营得当,医药公司迅速发展壮大。长期以来,他把百分之八九十的企业利润都用来买入藏品。在国内鉴定越不接地气情况下,孙海芳起初靠“出手大方”结交国内外古玩圈子不少眼力厉害的朋友,有了一个可靠的鉴赏圈子和信息来源。后来凭靠他的务实和不断玩命的专研,对越窑等浙江窑口的陶瓷、青铜器等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具备圈子里认可的实战性鉴赏眼力。一些很快流失外地或国外的精品越窑瓷器、古代青铜器、古越兵器等慢慢地被收藏。他的藏品已形成越窑青瓷、会稽铜镜、古越兵器、古越玉石金银器等四大系列,藏品近5000件,其中不乏非常珍贵的孤品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珍品。越国文化博物馆内气势庞大的镇馆之宝唐代青瓷兵马俑群收藏于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得到可靠消息是从内本地流失香港,他立刻到香港鉴赏后确认这批重要文物确真无疑,前后两次耗费总计500多万从香港回流。与馆内越国王者之剑、双重列车马神人画像镜等珍惜藏品堪称“绝世之宝”。后来,孙海芳投资1.5亿元创建的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被誉为内地最大的民办精品博物馆。他的理想愿望:“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而文物的生命可以无限,通过这一件件反映古越文化精髓的艺术珍品,使人们能在有生之年穿越历史,从先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修炼自我。创办越国文化博物馆,将这些藏品集中展示,使更多人欣赏到这些古代艺术珍品,提升人们的文化涵养和艺术欣赏水平,也使更多人了解越国文化,了解浙江文化遗产,认识绍兴历史和现在。”孙海芳依然孜孜不倦,号召并影响周围的朋友参与保护性收藏,经常参与实质性、严谨务实的学术研究与鉴赏活动。其著作《中国越窑青瓷》,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赵月汀
上海生活工作,国内实力派收藏家,现为上海世华艺术博物馆馆长1992年,当时身为上海武警军职人员的赵月先生为上海新博物馆文物搬迁的一个多月当中,赵亲身接触了许多古陶瓷珍品,初步认识了南宋官窑、哥窑、汝窑等著名窑口的瓷器,并开始痴迷上收藏。在当时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先生的建议指导下,赵月汀开始了自己系统化的古陶瓷知识学习及古壶收藏。20多年来,这位前武警上海总队副总队长,为抢救保护、搜集收藏了近千件各个时期、地区、窑口的古陶瓷精品,几乎耗尽家里所有钱财,甚至连居住的房子都卖掉。2009年3月28日,赵月汀自己的世华艺术馆开馆,举办了古陶瓷百壶珍藏特。专家们说,任何一个博物馆都不能像他这样一下子拿出108只精品古陶瓷壶:年代从公元前3900年的新石器时期崧泽文化到南宋5000年间,窑口包括越窑、邢窑、定窑、龙泉窑、磁州窑、宣州窑等。马未都先生评价:古陶瓷壶这一专题收藏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古今中外还是第一次。200911月组织举办了《景德镇官窑瓷器展》借调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的御窑厂出土大部分官窑瓷器到上海世华艺术馆展出。虽然没有过多涉及收藏明清瓷器,但举办这次展览算是弥补了他的遗憾。赵月汀为收藏一把高品级的五代秘色瓷刻团花纹壶。当时对方开天价,他因收藏这些壶已经无能为力,只好和家人反复讨论后,赵月汀觉得房子可以以后再买,这把珍贵的壶错过就没机会了。最后想到的筹钱办法是到银行借钱,他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了银行,贷到了所需款项。购买后,他非常感慨:“不后悔当初做了这个决定,因为这件宝贝没有在我手中流失掉。他多年来务实的收藏到一件件被行内钦慕的各个窑口精品陶瓷壶,所付出的代价非常人难以承受。如今他为陈放这些精品古陶瓷的固定展出场馆而四处奔走。出版《皇帝的瓷器》、《壶中日月》等著作。


 


  
周晓刚:
浙江余姚人,国内实力派企业收藏家,余姚“唐越阁”馆长。历史悠久的越国文化熏染之下,余姚自古为浙东的文献名邦,收藏文化源远流长。很早在从事企业经营的同时,开始对越窑青瓷、青铜器等文物艺术品开始收藏。多年来,周晓刚藏有大量秘色瓷精品,年代范围涵盖唐、五代及北宋,正与秘色瓷的发展历程相对应。其中他收藏的秘色瓷粉盒系列,数量和品种众多,题材和品级等都很难得。其中,五代秘色瓷扬葩奋彩纹饰剔花粉盒、秘色瓷划鸳鸯粉盒、北宋秘色瓷仰莲纹粉盒等都是难得的珍品。除此之外,一件唐代的秘色瓷玉璧底碗,其釉色完美、造型典雅、品相极好,可以说是唐代秘色瓷的代表之作。还有一件五代秘色莲瓣纹(?),其釉色和刻工,堪称珍品。周晓刚对青铜器也很内行,他收藏的青铜器也有相当的品级和规模,更是在圈内比较出名。唐越阁会所镇馆青铜大鼎是周晓刚数年前从法国某国际展览会上重金购买回流。周晓刚对青铜器收藏的感悟:
我们常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殊不知先秦的那些青铜器正是体现礼仪的重要载体,通过它们可以一窥古代的礼制。除此之外,青铜器优美的造型、繁复的花纹和精密的工艺,更体现出古代先民卓越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收藏青铜器,就是在与文化对话,与艺术交流。他的理想愿景的建立一座博物馆:“‘唐越阁’会所是筹划建立博物馆的基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此来弘扬文化。博物馆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机构,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毫无疑问是最直接有效的文化普及方式。”



   狄秀斌:浙江人,国内实力派企业收藏家中国铜镜研究会会长,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顾问。90年代初期,经营企业的同时,开始从事收藏,至今从事收藏已有20余年,藏品有古铜镜、老窑瓷器、文房杂项等,以古铜镜最具特色。迄今为止,他收藏的古铜镜达200余面,年代上至战国、下至明清,历代器物皆有,将我国数千年的古镜史一揽掌中。在国内,狄秀斌的收藏被誉为有两个第一,即:越窑粉盒第一,铜镜第一。无论各个时期的铜镜,还是唐五代越窑瓷粉盒,多为皇后贵妃、朝中贵族夫人、闺中小姐和朝外名流歌姬喜爱的“尤物”。多少辉煌无度,多少花前月下,多少月锁泪横。可以说,那些工艺精美铜镜和刻划技艺娴熟的秘色粉盒蕴含着过去上流社会女性文化品位、艺术审美和复杂人文背景,堪称“特殊文物艺术品”,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是狄秀斌收藏的独特之处。另外,他热衷古青铜器文化的传播,以此来影响人们对青铜器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希望更多的人领略它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狄秀斌创办了《中国铜镜》专业杂志的同时,组织举办2012年《今照中国铜镜研究会成员藏镜精粹展览》,为推动中国古铜镜收藏文化传承上做出了诸多贡献。


  
李效伟:
东北辽宁人,国内实力派长沙窑收藏家。湖南某上市公司名誉董事长、长沙窑研究会会长。李效伟最开始业余玩石头,因长期在湖南工作,身边的朋友都玩长沙窑,所以慢慢的也从石头转入长沙窑。为了尽快入门,李效伟先后拜多位专业研究者为师,少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李效伟的长沙窑藏品数量达到了一千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多件,二级300多件,三级200多件。他的长沙窑藏品比较全,而且成系列。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南考古所收藏的长沙窑数量虽然比他的藏品数量多,但是品种多样性却没有李效伟的全。他的长沙窑藏品有的精品耗费不少钱买来,有的珍稀精品属于检漏得来。1998年,李效伟花600元钱从一个农民手里买了三件长沙窑珍稀品种“铜红釉”藏品,现在就是上千倍的价钱也不一定会遇到。李效伟对长沙窑从业余收藏,上升到学术研究式的收藏,并投入巨大热情是从2003年开始转变的。当时在照顾妻子因癌症手术的间隙,单位例行体检,结果他也检出右肾透明细胞癌。双重打击之下,像世界末日到了。在和妻子东北疗养期间,情绪极度低落的他想到了自己收藏并为之出过专著的长沙窑瓷器。他决定再写一本书,以此度过这段难捱的时间。第二本著作《长沙窑文化研究》由此诞生。

李效伟热衷于长沙窑的文化,并把古陶瓷一些市场现象贯穿进企业经营当中。他注重长沙窑精品收藏,专注于对长沙窑的研究,出版了《长沙窑珍品新考》、《长沙窑•大唐文化辉煌之焦点》、《长沙窑模印贴花•大唐陶瓷装饰艺术之奇葩》等专著,主编了《南青北白长沙彩》一书,有力推动了湖南长沙窑的收藏研究,并和湖南的藏家形成了一个长沙窑文化收藏圈。成为国内收藏、研究、推动古陶瓷文化传播的一个亮点。

 


 吴跃坚:
湖南人国内实力派长沙窑企业收藏家、长沙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跃坚先生数年如一的潜心收藏,涉猎广泛。比如,长沙窑彩瓷、铜镜、书画、名家石刻、近代瓷、象牙件等收藏门类广博。藏品上追求真、精、稀路线,醉心长沙窑数十年,拥有数千件长沙窑瓷器的庞大收藏体系,提出并在经济上支持了长沙窑研究会的成立,提出长沙窑学的建立,吴跃坚把对家乡的爱和自己对收藏的热情,倾心浇灌在了长沙窑上。他对长沙窑彩瓷的系统收藏、鉴赏、研究可谓独步业界。吴跃坚先生2008年出版的《唐风妙彩:长沙窑精品与研究)》著作,收录长沙窑精品300余件;2012年出版全面论述长沙窑学术地位和收录精品的《南青北白长沙彩》专著。其中两部著作中藏品是作者首次正式向外界公开。著名湖南古陶瓷专家、国家长沙窑课题组负责人周世荣先生倾注许多心血,并大为感叹,表示吴跃坚首次提出的长沙窑是一座中华文化名窑长沙窑学以及南青北白长沙彩的课题引人入胜、值得好好研究。吴跃坚先生,醉心长沙窑数十年,拥有数千件长沙窑瓷器的庞大收藏体系,提出并在经济上支持了长沙窑研究会的成立,提出并建立“长沙窑学”,吴跃坚把对家乡的爱和自己对收藏的热情,倾心浇灌在了长沙窑上收藏和研究山。为了更广泛的推动和普及长沙窑文化和陶瓷的认识,吴跃坚把自己多年精心搜集和回流的印尼“黑石号”遗散的500多件出水长沙窑碗,将分批无偿捐献给国内省市级国家博物馆。这种举动,充分显示了一个民间收藏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人文情怀。



  

:河南河南邓州人,国内实力派古陶瓷企业收藏家,现为河南郑州大象博物馆馆长。1983年,从农村当兵的何飞第二个冬天到北京去看望首长,并一起到故宫博物院参观文物收藏品,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94年,脱下军装,转业地方开始了收藏之路。经过多年的精心学习和研究,利用中原文物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陆续收藏了涵盖仰韶文化至宋、元、明、清时期,上下6000多年的精美陶瓷器6000多件,还有标本23000多件。其中孤品精品达40%左右,在全国中原窑口的收藏方面无与伦比。馆内藏品主要涉及仰韶文化的彩陶,早期原始青瓷;南北朝雕塑、唐三彩等精美艺术品。同时,还收藏巩义黄冶窑、鲁山段店窑、登封曲河窑、登封窑沟窑、登封白沙窑、修武当阳峪窑、密县西关窑、禹县扒村窑、汝州东沟窑、鹤壁鹤壁集窑、荥阳翟沟窑、郏县黄道窑、临汝严和店窑、宜阳锦屏山窑、新安城关窑以及内乡大窑等数百个唐、宋、元各个时期窑口的完整瓷器和标本。并自筹资金于2007年建起了大象陶瓷博物馆。他建收藏和建馆的初衷:一是利用这些历史遗存宣传河南,使人们了解中州大地在历史上的辉煌,从而促进精神文明;二是以贴近民众提供真品供大家学习,提高古陶瓷收藏爱好者识别真、赝的能力,抵制赝品的泛滥,净化文物艺术品市场;三是普及和提高公民爱护文物的意识和责任,传承和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历史。



  

焰:
河南孟津人,国内实力派收藏家,现为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受著名国艺大师父亲阎正的影响,阎焰从八九岁开始喜欢上了收藏,30多年来阎焰在国内收藏界声名鹊起,藏品之丰富、品质之高令人惊叹,而且在陶瓷、铜器、玉器等文物鉴赏领域都颇有建树。90年代,阎焰野是中国最早艺术品网站历史性的收藏人物。多年来,为了给自己的收藏安个家而四处求援多年,最后终于在深圳找到落脚之地。2009年阎焰所藏彩瓷以《精彩·中国》的名义在深圳展出,海内外众多学者来参加并进行学术研讨,也让世界陶瓷收藏界和考古学界见识了深圳望野博物馆收藏宋金红绿彩瓷的庞大规模。自此,深圳成为闻名世界的数量最大、种类最齐全的古代红绿彩瓷器收藏地。深圳望野博物馆从2009年设馆开始,由于种种原因,深圳望野博物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场地作为展馆。20124月,终于在深圳龙华新区设馆。馆藏数万件珍贵文物在龙华新区文化艺术中心隆重开馆。20131123日,深圳望野博物馆在北京新保利大厦的10楼展厅举办的“晋善晋美·三晋窑火——中国古代山西陶瓷特展”,展出218件组古代山西陶瓷精品展出,涵盖了宋、金、元、明、清各时期的雁北窑场、浑源窑、平定窑、介休窑、汾阳窑、霍州窑、长治窑等独具特色的山西陶瓷。该展也将全新定位山西陶瓷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陶瓷史上的位置,让世人全面了解古代山西陶瓷的辉煌艺术和科技成就,厘清多年以来外界对山西陶瓷的误解和片面认识。古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在参观时说:“很精彩,也很重要啊!以前从没有把山西瓷器单独拿出来,现在看来还是有必要的。山西在中国陶瓷发展方面有它独特的地方,从南部到北部所有的窑口我都去看过。你把山西、河南的独特瓷器都收集起来,之前人们认为是宋代的红绿彩,现在你界定到金代,这是一个独特的贡献。”先后出版《三十器三千年》等多部著作问世。


 


尾声


我国地大物博,收藏人员众多,表面看似非常混乱,实际上真正的正道收藏阵营都比较务实。比如全国
北京圈、河北圈、天津圈、河南圈、甘肃圈(马家窑彩陶)、新疆圈、东北圈、内蒙圈、陕西圈、安徽圈、江苏圈、浙江圈、江西圈、上海圈、湖南圈、四川圈、福建圈、广州圈、海南圈等。目前具备群体规模的市场实战圈和收藏文化圈的,主要以浙江、湖南、北京、河南最具代表性。收藏瓷片标本的实战圈子,主要以北京、南京、景德镇、浙江最具代表性。玩海捞瓷的实战圈子,主要以海南和福建为代表。其次,各个省和直辖市均有代表性藏家和行家阵营。以后的某一时间,笔者出版完毕《收藏的江湖》系列,也许会专门写一部关于中国实力派和实战派群体的著作,把这个时代务实的群体一一记录下来,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文/西风)。


注明:本文历经数月调查写就,尤其大陆实力派藏家,通过国内众多实战派藏家推荐,暂列公认10名人士,可以说代表了当代中国大陆收藏水准。报刊转载,请务必联系作者)。

     

2014-03-14 16:52:05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600d0101e3wa.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