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转载]国画大师 石 鲁
Thursday, April 30, 2015 20:15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原文地址:国画大师  石 鲁作者:风行者
                             

   
石鲁:
原名冯亚衍,四川仁寿人,慕石涛、鲁迅之品格,因以石鲁为号。先生生于一九一九年,冯氏初为邑里故族。辛亥鼎革,家世破落而余韵犹丰,科举废除而诗书尚存。先生聪颖好学,自幼熟读经书。余学三年,随兄赴锦城入《东方美专》习中国画。旧科新学,良修杂芜,国运不兴,烽烟四起,杂言群出,触蛮相竟,重技轻文,宣法抑道。于先生之正气布下了无名火,亦为先生之画道植下了谬误根。学成归执教乡里。越明年,先生弱冠,感国乱、伤时事,愤污吏,怜子民,于是孑然一身,登自行车越巴山,穿秦岭,由川入陕,辗转至晋而赴延安。于旧作中曾有[足踏日月促双轮,投笔从戎万里征]之句,即谓先生此举也。
  主要作品:《家家都在花丛中》、《南泥湾途中》、《寒鸦图》、《高原行》、《早春》、《激流》、《李世南》、《田间小景》、《收工》、《转战南北》、《林山重重》。
   
塞北十载,十年硝烟。多金戈铁马,远风花雪月。笔枪色剑,铸荷戟之一卒;刻制印作,为民众之代言。虽砚池留弹孔,笔洗映血痕,然艺为时用,技被匠趋,见急功而远文理,显近利而非画道。然枯藤九转,烽火三回,或洗马于延河料,或负薪于南泥湾;枣园星灯,山巅塔影;皇天后土,古塬狂飚;俗谣新俚、小米黄花,亦为先生立肝胆、熔情怀、镌形骸、铸魂魄。得失相望,毁誉名参。惜先生入庐山之中,学风之未深、去之不薄,几阻先生之大道。一唱雄鸡天下白,先生而立之年,雄姿英发,居功不傲,荣而未归。或著述以问世,一部《暴风中的雄鹰》为影坛票友;或任职以见称,数任西安城市网主席等职。十余年间,也曾入京华、游神州、赴鳊、过非洲,官运不减,画名亨通,然固技未却、世事莫推,实在只能画些所谓的《非洲写生》与做出些《长城内外》之流作品。或取法于欧美,或问道于苏联,无异于走卒贩夫似地、实际上绕着一个背离国画规律之怪圈。三面红旗与灾害三年之际,不惑之年的先生方在小劫之后小悟过来。[长安画派]一展,先生天降英才,自然艺高一筹。抛开如写死之写生,撇去纯妄设之思构,舍弃重叙述之布陈,改造实功利之目的,于生活、于笔墨、于法式、于情怀均有新的理解和升华。[野怪乱黑]虽褒贬不一,先生却有诗相嘲。其法知矣,其趣识矣,其艺独艺。然时境不遇,道之未学风,理难大悟。其文尚只能停留在《家家都在花丛中》与《转战陕北》之态。但心灵深处之机杼,已在《南泥湾道上》等作品中渐次显欲学风大道之趋势。
   
石鲁因为敬慕清代画家石涛和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就把自己的号称为“石鲁”。石鲁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画作是中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近现代书画作品。石鲁年轻时只身赴延安参加革命,枣园星灯、山颠塔影、皇天后土、古塬狂飙成为石鲁主要的创作题材。有人说石鲁的作品“野、怪、乱、黑”,对此石鲁以诗应道:“人骂我野我更野,搜尽平凡创奇迹;人责我怪我何怪,不屑为奴偏自裁;人为我乱不为乱,无法之法法更严;人笑我黑不太黑,黑到惊心动魂魄,野怪乱黑何足论,你有嘴舌我有心。”石鲁是位极具灵气和创新的画家,黄土高原和陕北风情既寄寓了石鲁对那段革命历史的深情回忆,也表现了他对美和美的价值的全新理解。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他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最具反传统色彩的一代大师。

             
古长城外 
            

               
家家都在花丛中  1962年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此幅作品表现的是南国风光。黑瓦白墙的民居座落在一片绿树浓阴中,近处果树上还挂着没有采摘的果子,优美的环境表明居民生活的富裕。这种恬静的乡村生活历来为文人雅士羡慕想往,经常出现在画家、诗人的笔下。石鲁的作品多以侧锋行笔,大多为短促的线条,这幅用笔却是中锋,而且是长而缓的行笔。这种用笔使得图中景物既有苍厚之气,又颇具圆润之姿,恰当地表现了画家心中的美好生活。

            

              
转战陕北  1959年 
纸本设色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石鲁用笔粗犷狂放,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画朴拙浑古,气势磅礴,作品中有一种”威力”。《转战陕北》是一幅以大景山水为主的革命历史画。它以磅礴的气势,以崇山峻岭的雄伟气魄为烘托,将毛主席置于巍峨的群山之中。山石的章法、皴法、色彩均围绕实现主题而推陈出新。人物虽小,但形神兼备,十分突出,真实地再现了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指挥若定的泰然气派和伟人的风采,热情地赞颂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赤崖映碧流  1961年 
纸本设色
   
这幅《赤崖映碧流》是石鲁进行中国画创新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笔墨新,构图奇,色彩的大胆运用而被世人所瞩目。用笔粗犷、墨色浓重的朱砂赤崖包裹着黄河之水滚泻而下,中间突入水心的山崖增强了流水的动势,浑厚的山石与柔弱的流水形成对比,使流水增添了激荡之势。顺流而下的三叶小舟让画家胸中的臆气一泻千里,毕现于毫端。画中设色红艳,以表达画家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讴歌之意。
            

            
黄河龙门口
 1959年 
石鲁50年代末写生的黄河,可与70年代笔下的黄河相比较
      
   山崖
 60年代石鲁的对景写生稿(未完成)             
秋 收  1962年 
石鲁在三个时期内所画的黄土高原之一
            

             峡谷行旅
 1961年 另一幅黄土高原的对景写生稿,已在探索形式的表现。
            
            
            
            
            
            
            
 
            
 
            
 
            
            
           
   
  
            
            
石鲁自画像
   
70年代,石鲁精神状况逐渐好转,此时,“癫狂”的精神气质转化为其书画作品中耐人寻味的质量。《石鲁自画像》,让我们得以认识石鲁“癫狂”精神状态下的艺术创作。画作的整个画面,首先被一种混沌秩序所控制,各个部分有如互相撞击般地被嵌合在一个画面里。画面的显要位置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头像,光头和满脸的络腮胡须与石鲁的日常样貌有所差异,而这也许正是石鲁在“半疯癫”状态下,心目中自我的形象。而我们从画面右上角,艺术家模仿碑刻用笔书写的“酒神颂”字样中,可以想见艺术家以“酒神”自比的心态动机,体会艺术家对自由癫狂的极力崇拜。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标志石鲁“癫狂绘画”的几个要素:以字母“天书”构成的山体;左上方带有印度或埃及装饰纹样的器皿;右下“石格而鲁”(石鲁为自己取得印度名字)的画印;以及大量的颤笔和短皴等。这些“癫狂”的表现手法是艺术家记忆、幻觉和妄想的宣泄。精神的极端状况,使被理性所控制的意识消隐;在这种临界状态下的创造,是人的内心的动向,更是一种难得的艺术奇观。
 
            
   
      
     

    

            
            
             
            
            
                                   
             
           
 
            
            

     

2015-04-30 20:13: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e4f8e0102vmej.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