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转载]明代黄道周楷书《榕颂》
Friday, May 1, 2015 3: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黄道周《榕颂》(整体与局部)

 

   黄道周《榕颂》,绫本楷书,10个册页,每页12.5X 23.8厘米。藏于福建东山县图书馆。
   全文857字,字迹于清劲中有腴润,秀雅中有刚健。《榕颂》是黄道周仿屈原《橘颂》文体写下的传世名篇,他把榕树作为人伦表率而大加赞赏,勉己教人要似榕之高尚、利人、坚定。《榕颂》既是黄道周少有的传世手稿,也是他的著述与书法代表作品之一,经福建文博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据《黄漳浦集·榕颂》(清·陈寿祺撰)载,“郑玫曰:子(黄道周)教于榕坛时作。榕坛在漳上紫阳山,时朱子庙下老榕数章,佳甚。”先生心有所感,遂仿《橘颂》作《榕颂》,以此彰扬之。另据载,崇祯七年(1634年),黄道周在漳州芝山紫阳书院设立榕坛授课时,读屈原《橘颂》有感,遂于榕坛作《榕颂》,赞美榕树质朴而荫大,持身中道,外在展禽夷齐之间。石斋用以自况,把榕树作为人伦表率而大加赞赏,勉己教人要似榕之高尚、利人、坚定。也就是说,黄道周《榕颂》的创作是在紫阳书院完成的,且有五六本之多,时间也不止一年(即1634年)。

   根据黄道周所书《榕颂》中题注(“作《榕颂》久,不敢示人,有称颜同翁亭西榕树之美者,移此颂之,犹野人之绳温室也。黄道周书”)及《书樟帖后》中题注(《书樟帖后》:“苏子瞻欲作《竹石》贻诸贫士,欲博数弓□水田疑其已沃也。为许问甫书《榕颂》毕,再书《樟谳》勒之。拟以当下帘之钱,而问甫翩然不忍废置,复毕斯役。兰亭末章,古今所共叹也!”)情况分析,黄道周作《榕颂》,刚开始并没有特定对象(人或事),仅仅是即兴、感悟之作。正如他所题注“作《榕颂》久,不敢示人。”一样。只是到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有“为许问甫书《榕颂》”之举;也就说,在这五六本《榕颂》中,其中有一本必定是为许问甫而作的,至于是楷书本还是行书本,就不得而知了。(注:约崇祯七年五月至八年十二月或稍后,今下落不明)。许问甫,黄道周在《云洞游记》中也提及此人,看来与他关系非同寻常。“……时有同好,携而并观。许生问甫,历度之伦;大弟以陛,惠连之仲,知余不妄,以信而征。”哪东山博物馆藏本,究竟是为谁而作呢?莫非如前面所提及的是送给哥哥留念。其余目前尚不清楚。



《榕颂》原文:
   南方有嘉树,厥名曰榕。其枝则蹇产磅礴,含云垂条;其叶则凝黝重碧,经霜不凋;其氐则连蜷诘屈,孕蛟子螭;其干则轮囷总络,蔽牛隐旗;其实则不华而收,抟若黍珠,斓若鸡头;其乳则含豪载胶,白于熊酥,粘于石油。

   尔其为体,远望之若俯若偃,若飘神峤,属于近岸;迩察之若坐长者,环于翠幄,讲论自乐。尔其为荫,大者或数十亩,雨露垂腴,种龠得斗;其小者犹数百围,行人遗凉,弛担忘归。凡此犹相其肤质也。若其块状奇骋,虬髯麟鬣,倒生垂根,如千岁人披发互荅。又有异性,用晦而明,昼焚息焰,夜焫而荧,宜于守庚。郭驼所植,绕水怀石,水缩其卫,石握其爪,如骊护宝。至其文理隐起,黄白间紫,皴劈错缋,疏密荦磊,细中杯卷,巨中扉几,不避嫠头,不化青兕。以彼六质,具此四妙,已为天下大树之所无有矣。

   乃至其灵表和气,隐德贞命,虽朝披夕拂,未易得其端倪也。方夫天地蕰隆,蟊螟代作,杧绿人衣,蜚败人服,此树独不生虫蠡之属,一二卷蒌,微笼玄鸡,绝丑上游,适然不疑。或又枯旱,柳椔旄死,靡草谢后,荻落弊矣。此树颠踵,俱有生理,但得袭土一尺,时逢涓滴,而美庥可俟。然不可以渡敷原,厉越水,自渔梁以东,武夷以北,则绝地异类。是以国桥羊肸不足方其仁,展禽、季路不足方其清,御寇、惠施不足方其智,宁封、钱铿不足方其静,而《尔雅》释茂,缺于江南;郭、陆状条,陋兹闽海。徒使废社樗栎,摅愤于散材;共汲土橿,假徽于万岁。量本揣末不亦疏乎?


   夫天下号材之良有四,曰楶栋、舟车、棺椁、筐篚。然自尧茨而降,是有蒿宫;散朴之余,实闻廉藻。舟车为缪假之缘,棺椁为含腐之物,离支贻祸于上林,枣栗取谐于儿女。既以讬于人雕,乃终委于下土。孰阜体以藏用,乃兼众而渺虑。以是备德,不称榕公,则公之容尔,固已久矣。爰感《椘章》,制为《榕颂》。颂曰:


   帝锡炎土,畀以美荫兮,羲道屈中,柯叶乃盛兮。哀彼内热,示且休兮,羕引旅筵,宛垂樛兮。钜抱弗述,尊所愿兮,为惠非报,同世患兮。蹇其离立,贱行列兮,舍琐反嫮,不受世悦兮。远避虫族,通道术兮,誉之不喜,况排抑兮。自为蔽亏,从日月兮,时奋淑傥,環而不璚兮。屏细从大,似有所学兮,新故承跗,靡陨落兮。柳下之行,非所倚兮,鸿庞纷蕴,又不类伯夷兮。铲华固朴,自得之兮,不蹈穷谷,中以自持兮。栏槛之玩,又乃离兮。逾岭涉江,恶以为市兮,独立不惧,师天地兮。世喜姱理,轫以纤兮,嗟尔长大,受世厌兮。裸袒遝杂,吾无所憾兮,以为树海,从沆滥兮。(作《榕颂》久,不敢示人,有称颜同翁亭西榕树之美者,移此颂之,犹野人之绳温室也。黄道周书)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明代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祖籍莆田文赋里双牌铺(今莆田山牌村)是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刺史开国公谥忠义黄岸公三十世孙、兴化军城始祖北宋会元郑獬榜传胪进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二十一世孙、宋隆兴癸未特奏进士潭州知府黄丰十八世孙。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民族英雄。助顺将军、爱国名臣。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南都亡,唐王任以武英殿大学士,谥忠烈。

   与之结为生死之交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称赞黄道周:“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就连清代乾隆皇帝也赞扬黄道周“不愧一代完人”。

  “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这是清代著名学者蔡世远对黄道周一生的概括。黄道周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世人尊称之“黄圣人”、“石斋先生”。明万历十三年(1585)生于漳浦县铜山所,即令东山县铜陵镇,1646年逝世。著作甚丰。《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黄道周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就有“闽海才子”之誉。二十五岁建漳浦东皋书舍,从事讲学著作。三十八岁(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隆武朝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和兵部尚书等职。他是在明末阶级矛盾和建州叛乱十分尖锐激烈的时刻登上政治舞台的。黄道周因支持钱龙锡,连奏三疏。崇桢见疏大怒,将其降三级调用。道周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前后三十疏,直到被革除官职,甚至洽罪入狱,表现了为国为民、光明磊落的情怀。

   黄道周不但是明末著名学者,而且还是一名抗清爱国志士。他一生与明末腐朽顽固势力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壮烈牺牲。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民族尽忠、拯救国家危亡的崇高抱负,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北京陷落,崇祯皇朝覆亡。60岁的黄道周北望中原,忧心如焚。不久,凤阳总督马士英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偏安江左。黄道周奉召入京,任礼部尚书。他报国心切,上任后立即陈述自己收复失地的七条办法,矢志力挽狂澜。但在这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福王又极为昏庸,以马士英为首的贵族宦党官僚,仍极力争权夺利,排斥异己。没有多久,福王小朝廷即为清军消灭。黄道周看到昏庸无能为汉奸所摆布的统治者,不能组织各种抗清力量以挽救危亡。南明朝野降的降、逃的逃,一片残破局面。于是他上疏给浙江的潞王,请召刘宗周、姜曰广诸人,以收拾人心,并要求唐王朱聿键准他领兵北上抗清,以期收复疆土,实现自己的素志。 



  1645年7月21日,黄道周在福州校场举行誓师,揭出抗清义旗。八闽父老纷纷送子弟前来参加义军。誓师后,黄道周率门生蔡春容、赖继谨、赵士超等和子弟兵约1000人左右,向信州进发。他一路招募志士,筹措粮饷。由于抗清事业深得民心,他在延平募得志士陈雄飞、应士鍈等人,至建宁募得志士高万荣、应天祥等人。漳州张天维、莆田林尧佐等人,也先后带领所招募的士兵赶来参加。沿途许多农民听到道周出师抗清,纷纷“荷锄从之”。他们没有武器,就拿着农具、木棍,参加队伍,这就是人们所谓“扁担兵”。在建阳,道周把队伍编为十二营,每营384人。队伍进行几次操练后,就北上准备与清军作战。不久,道周队伍到达信州(今江西上饶)、徽州(今安徽歙县)。这时的徽州,经过清军掳掠,已残破一空,但抗清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所以一经道周发动,便“老幼咸集,壮者不召自归”。这时,信州詹兆恒、金华郑守书、常山吕继望、东乡张受禄等,也都率领所招募的队伍前来汇合,一时竟成为将达万人的抗清大军,军声为之一振。 



  1645年10月,黄道周把队伍分成三路去抗击清军。一路出抚州(今江西抚州),一路出婺源(今江西婺源),一路出休宁(今安徽休宁)。义军首战取得胜利,打下了清军的骄横气焰;接着又大败叛军张天禄,攻占信州城。信州百姓夹道欢呼,担来酒浆慰劳义军。但由于以寡敌众,各路队伍又没有很好配合;婺源、九都、抚州等战役,都遭受失败,伤亡惨重。而婺源、抚州两路的失败,使情况迅速恶化。道周只得一面向唐王请求援兵,一面召集部下共商对策,他说:“与其坐而溃败,无以报朝廷,不如一战决也。”12月6日,道周便和将士及乡勇千余人,奋勇前进,誓与敌人决一死战。他勉励大家不要辜负八闽父老的重托,要抱定“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誓与清军血战到底!至婺源明堂里时,义军被清军重重包围。后因寡不敌众,道周不幸战败被俘。 

  1646年农历三月五日,黄道周慷慨就义于江宁明孝陵附近的东华门,年62岁。临死前,他拼写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这一天,江宁百姓以无比悲痛的心情面向紫金山,拜祭黄道周的英灵。他的挚友、门生陆自严用千金换得黄道周的遗体,密葬于金陵。数年后归葬福建漳浦。唐王令地方官立庙纪念,在故乡漳浦的叫报忠庙,在福州的叫悯忠庙。

   黄道周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他勤于著述,钻研儒学,成书几十种,后人辑成《黄漳浦先生全集》,他能书尚画,书法自成一体,影响很大。清代著名学者蔡世远概括其一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黄道周就义后,邑人在其出生地铜山深井村旧居设神牌祭祀,在其执教的明诚堂设馆纪念。相传在他就义后十年,有人在武夷山林里,看见一个黄衫朱履的老者策杖优游于林泉间,酷似黄圣人。于是为之建庙崇祀,享受人阅香火。人们视黄道周为神,尊称“助顺将军”,以避清廷忌视。乾隆年间,有黄姓移民奉其香火人台,在艋舳竹巷尾建小庙供奉。台北市康定路也有助顺将军庙,专祀黄圣人。明代书法,在承接元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明代书法家们大都取法高远,以晋唐书法为学习对象,并有新的发展。明代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美学观、价值观兴起,更是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峰。这期间涌现了一批大师,如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

 

   黄道周常用的石刻印章

     

2015-05-01 03:26:06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e4f8e0102vmf6.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