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从《搏击俱乐部》到is恐怖分子
Saturday, November 14, 2015 18:42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2015年11月13日,巴黎;2001年9月11日,纽约。无须多言,看过新闻的朋友都明白发生了什么。这是一场针对平民的恐怖屠杀,基地组织式微,但IS接过了恐怖主义的邪恶衣钵,按照法国总统奥朗德的说法,11.13事件掀起了一场针对IS和恐怖主义的战争。IS是“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的缩写,全称“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缩写:ISIS),阿拉伯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称为“达伊沙”(DAESH),是一个本·拉登都觉得太过残忍的极端组织(详细分析的话,其实不是“残忍”,而是IS过于极端的意识形态,这里的差别暂且按下不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在占领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部分领土后(上图绿色地区),IS宣布按照伊斯兰教法建立“伊斯兰国”,其领导人巴格达迪自称“哈里发”,下面这个就是IS的“国旗”,简单粗暴,上面的文字据说是“真主以外,别无他主”,看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伊斯兰国”不被全世界任何国家承认——整个IS按照严苛的逊尼派原教旨法则建立,按照IS的意识形态,他们也不能承认任何其他国家,他们的“哈里发”巴格达迪(下图戴着粉色迪士尼手表的这位)每年至少要发动一次“圣战”,IS不能有稳定的国境线,而且IS的信徒们将叙利亚的大比丘地区视作“最终圣战”的场所,狂热的期待着在这里全军覆灭被“敌人”杀死然后迎来某位“救世主”降临人世……详细的IS介绍,推荐看文末的这篇《ISIS到底要什么?》,长文,但很有信息量。IS很残忍,“根据《古兰经》”恢复了奴隶制和十字架钉刑。不过跟基地组织等其它恐怖组织不同,IS居然对欧美的年轻人有极强的吸引力,隔三差五我们就能看到西方年轻人偷渡到叙利亚加入IS的报道,以至于在澳大利亚等国家,公开宣称自己要去叙利亚是违法行径。2014年,一位澳大利亚籍的IS分子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他7岁的儿子提着一颗人头——来自一位被害的叙利亚政府军士兵,这位IS父亲自豪的炫耀:“瞧,这是我的儿子。”此事引发澳大利亚舆论大哗,这其实是IS现状的一个典型反映,据说现在IS阵营中有数千位来自西方的年轻人,曾有一位来自英国的25岁IS分子安瓦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家的生活很简单。我有车。但问题是,你不能在家乡信仰伊斯兰教,因为那里到处都是邪恶,有恋童癖、同性恋、犯罪和强奸。当ISIS的黑色旗帜飘扬在唐宁街上时,我就回家。”安瓦尔的话代表了加入IS的西方年轻人的普遍心理,他们很多人甚至不会说阿拉伯语,但这没关系,IS会给他们枪——据说一对年轻的瑞典夫妻来到IS,男的领到一支AK-47,女的拿到了一支手枪。为什么这么多生活优渥稳定的西方年轻人跑到穷乡僻壤来加入IS?要知道,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众包括不少中国人都梦寐以求移民到他们的国家去,而他们居然连命都不要的跑出来!原因很复杂,而其中很核心的一点就在于,这些年轻人在家乡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归属感。来到IS,他们能感到一种“纯净”的激进情怀,让生命突然变得亮起来,而且一言一行都要在伊斯兰教法的规定之下,“看不到”颓废叛逆和社会丑恶现象。这种思潮在当代西方青年中并不鲜见,有部著名电影《搏击俱乐部》,反应的就是此种心态。大卫·芬奇恰到好处的传达出了帕拉尼克原作中的精神,让我们回顾一下《搏击俱乐部》中的经典台词: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你已经被物质奴役了。

You weren’t alive anywhere like you were there. But fightclub only exists in the hours between when fight club starts and when fightclub ends. Even if I could tell someone they had a good fight, I wouldn’t betalking to the same man. Who you were in fight club, is not who you were in therest of the world. The guy who came to fight club for the first time, his asswas a wad of cookie dough. After a few weeks, he was carved out of wood.
在那里,你才真正的活了起来。搏击俱乐部只在聚会时存在,就算是我认为打得很棒的人,聚会结束后,也会马上改变。在俱乐部的你不是其他地方的你。刚来俱乐部的人,屁股都是光滑圆润,几周后,就像雕刻过的木头。

Without pain, without sacrifice, we would have nothing.
没有痛苦和牺牲,就没有收获。

First you have to give up. First you have to know, notfear, know that someday you’re gonna die. 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ing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ing.
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Advertising has its taste in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We’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s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We’ve all been raised on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rock stars. But we won’t. 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 And we’re very, verypissed off.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

No fear. No distractions. The ability to let that whichdoes not matter truly slide.
抛弃一切,才有自由。有一种能力看透并抛弃,不在乎失去一切。已经足够了,如果加上极端宗教主义的说辞,这些话几乎就是IS面向西方青年们的一份招募书。对这些青年而言,他们衣食无忧,有着令中国公民普遍艳羡的高福利(譬如前述的瑞典),对他们来说,旅行说走就走(每次去西方发达国家办签证的经历都让我觉得极为不平等),于是,对IS的“爱情”也就奋不顾身了。就像《搏击俱乐部》中布拉德·皮特嘶吼出来的那样,他们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愁,“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而且他们曾经“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扎克伯格只有一个,那是他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他们“非常愤怒”。还记得《搏击俱乐部》的剧情么?男主角经历嗜睡症和人格分裂的折磨后,赫然发现自己建立了一个席卷全美的地下无政府主义组织“搏击俱乐部”,他们在地下车库自杀式的相互搏击,进而在全美国到处放炸弹,影片的最后,男主角牵着爱人的手,看着眼前一栋栋大楼在爆炸中轰然倒塌……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不是恐怖主义是什么?这不是恐怖主义是什么?这不是恐怖主义是什么?“搏击俱乐部”的愤怒一旦遭遇到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撺掇,不就成了IS?“激情”能赋予loser们(也是包括我的绝大多数人)生命的“意义”。一百多年来,这几乎是全部激进政治的心理脉络,从红色高棉到伊斯兰国,都如是。还记得1960~1970年代席卷全世界的青年激进运动么?1968年的五月风暴,是的,在巴黎,“革命师生”们对抗资产阶级政府,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筑起街垒,展开巷战;在日本,温文尔雅的女学生领导着“赤军”杀人越货,枪击警察局,甚至准备刺杀天皇……推荐三联书店版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对那个年代的青年运动有着比较细致的分析。某种意义上,IS的这些年轻人们就在沿着他们叛逆父辈的道路行进。当然,恐怖主义必须谴责,恐怖分子必须消灭。而且IS要比激进左翼青年们所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也许。互联网 的时代,IS也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他们用推特、脸书、Instagram等众多社交媒体账号,甚至设计出了自己的 App:我们经常能看到IS分子们在社交媒体上晾晒自己的照片和宣传主张,在Youtube上也有很多IS的频道在宣讲其思想并“招聘”,而且IS熟谙互联网金融,甚至通过互联网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份恐怖主义组织的年报,告诉支持者自己买了多少军火,搞了多少爆炸案:这些社交媒体在我们国内是看不到的,对于所谓“言论自由”的保护,甚至已经成为IS的一把保护伞,究竟该怎么看,暂且不论。我很喜欢《搏击俱乐部》,大卫·芬奇拍的很棒,我也对现在的生活不满,并时时感到愤怒。我会精心修饰自己的言行譬如谈论电影和摇滚乐以便于让猥琐肥胖的我看起来酷一些,可能更利于钓到美女,同时我又有点厌女,但我不反对同性恋,不信仰任何宗教,如果有移民去发达国家的机会,我会认真考虑。重要的是,我容忍恶,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够好,但我不相信可以在地面上建立一个天国——无论是教法的还是主义的。让激情和愤怒就呆在艺术的领域里吧,千万不要引申、升华,世俗的就是世俗的,超越的理想主义观照一下即可,切莫落实。看《搏击俱乐部》可以,玩搏击俱乐部就要进监狱了。
《ISIS到底要什么? 》 http://site.douban.com/139820/widget/notes/6511372/note/485689630/

 

2015-11-14 18:39:05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8d81e20102wyum.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