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三厢车好?还是两厢车好?
Thursday, April 14, 2016 19:03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这篇东西写得太长了,主要是话题选大了,一说就刹不住车,一刹车就没法说清楚。

看这篇东西需要点耐心,里边有现实、有历史,还有点文化——咬牙看完比较好,毕竟看完可以瞬间感觉有文化。

天可怜见,光找配图就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图多,但肯定对得起您的流量。

是三厢轿车的屁股被打肿了,所以变成了两厢?还是两厢轿车的屁股被削去一块儿,所以变成了三厢?

没有学问的人,问不出这样有学问的问题;能答对这个问题的——十有八九是蒙的。

近几年,SUV在汽车圈儿横行霸道,严重挤压了其它车种的生存空间,其中,最受气的是轿车,而轿车中最受气的,是三厢轿车。

三厢轿车最重要的市场,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欧洲最流行的是两厢和旅行车,而日本则是微车和小型两厢车的天下)。

在美国,中级轿车(本田雅阁这个级别)一向是主力车型,SUV暴起发难,中型轿车首当其冲,市场份额明显在萎缩。美国的中级轿车,基本全是三厢款,不像欧洲,更流行大肚子的旅行版。

中国的SUV比美国还要疯狂,在新车中所占的份额已经超过美国,直奔4成而去。SUV卖得多了,自然轿车就会少,而中国市场紧凑级以上的轿车还是三厢为主流。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两厢轿车居然借上了SUV的光,颇有咸鱼翻身的迹象。原因很简单,因为SUV也是“两厢”,也是“掀背”,人们爱屋及乌,觉得两厢轿车其实也挺有意思。本来美国人是根本瞧不上两厢车的,近来,斯巴鲁WRX、马自达3之类的两厢掀背车销路却渐渐好了起来。

中国原来是比较排拆两厢轿车的,觉得不像个正经轿车,现在不少年轻人,反而嫌三厢轿车太沉闷,不如两厢版的时尚,两厢轿车在中国的接受度正在不断提高。

接着开头的问题,再问一个:先有三厢轿车,还是先有两厢轿车?

肯定有人张口就来:三厢呗。有这个印象不奇怪,大家早期能看到的轿车,红旗、上海啥的都是一本正经的三厢样式,直到1980年代,才有了两厢的夏利,1990年代,才有了两厢的富康。

说来话长,最早的汽车算是几厢?卡尔·奔驰1886年申请专利的那个“奔驰一号”三轮汽车,发动机坐在屁股底下,跟司机亲密无间,只好算是“单厢”车了。

著名的奔驰一号

十余年后,汽车就进化成了“前置后驱”的形式,发动机装到前边,形成个小小的车头,后边是一到两排座椅,活脱脱的“四个轮子加两排沙发”。

雷诺1898年出品的汽车

1903年版菲亚特16

当时,西方社会主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马车也分三六九等,上流社会用的马车,车厢豪华气派,豪华汽车上的那一套,什么小牛皮、什么胡桃木,都是从马车上学来的。事实上,当时造车的只管底盘和发动机,车身都是专门的车身制造商做的,两边一合体,就是一台完整的汽车。

汽车虽然出现了,但人们心目中的车就是马车那个样子,所以早期的汽车只是把动力系统改了改,车身是从马车照搬过来的,制造汽车车身的,还是原来造马车的那帮人。

现代婚礼中用的仿古马车。当年的汽车就是“无马的马车”

1895年,美国出现的第一本汽车杂志叫《无马时代》,当时的汽车,也就是“无马的马车”,由发动机取代了马的位置。前边发动机,后边车厢,早期售卖的汽车应该归为“两厢”。

早期的汽车,根本没正儿八经地考虑行李空间。那个年代,公路坑坑洼洼,汽车性能也差,开车顶多也就是在几十公里内转转,不会去跑长途,驾乘者随身的物品随便找个地方放下就可以了。讲究些的,会在车身上挂个柳条箱之类的东西,算是有个专门的储物空间。

1904年版的凯迪拉克Model A

1912年版的潘哈德X21

一直到1920年代,汽车的模样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车身矮了一些,封闭式的车身多了一些。这个时候,行李厢仍然没有获得独立地位,不过,显然人们觉得应该对行李有个交待,不少车还是在车屁股上背个“背包”,或者搞个行李架以备不时之需。

1930年版的福特modle A

1930年版的劳斯莱斯20/25

如果把车屁股上的行李箱算上,这种车也可以看成有三个“厢”。但那毕竟是个小小的“箱”,而不能叫做“厢”;而且,毕竟是开了“外挂”,不能名正言顺地成为汽车的正规组成部分。

到了1930年代,在当时流行的飞艇和流线型火车的启发下,汽车圈儿也茅塞顿开,掀起了一股降低风阻的设计热潮。汽车设计者很机智地从飞行器设计那里学到了“风洞实验”之类的高科技手段,一些汽车收起了棱角,从方头方脑的憨厚模样,变成了圆头圆脑的圆滑模样。

1938年版的福特V8

这就是所谓的“流线型”汽车。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大众的老甲壳虫了,这款当时名叫KDF的传奇小车,1939年正式投产,不过,没几天就因为二战的爆发而停产。当时的车,大概就是那个模样,圆滚滚的车头,圆滚滚的车顶,圆滚滚的前后轮拱,再加上一个性感的大圆屁股。

KDF,当时为德国人设计的国民车

其实,当时的车大概都是那个样子。现在的抗战影视剧很流行,里边的国军要员、各界名流,出行的道具,必然是一部圆头肥臀的“蛤蟆车”。这里要抱怨一句,道具车没有准确复刻当年的车型也就算了,做工也实在糙得不忍细看,车漆坑洼不平是常事,一个漂亮高贵的小姐坐在一个顶蓬脏污破烂的车厢里,剧务跟演员什么仇什么怨!

图为1940年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和后来任外交部政务次长的傅秉常在轿车前合影

到了流线时代,汽车的最高时速已经能跑到130公里,随着汽车逐渐流行,欧美国家的公路也大为改善,汽车具备了长途奔跑的条件。这个年代,汽车的设计者显然开始注意与长途行驶配套的行李空间。

大众的老甲壳虫,为节省成本,用的是后置后驱结构,发动机放在车尾,成了空壳的车头就被设计成了行李舱,备胎和行李就放在这里。如果你看过冯小刚的贺岁片《不见不散》,可能会对徐帆从车头拿出行李的情景有印象。

从老甲壳虫的剖面图可以看出,方向盘下的转向柱向斜下方延伸,严重侵占了前舱的行李空间,这个行李厢容积有限,还非常不规整

老甲壳虫看上去像个两厢车,但实要说是三厢车也未尝不可,它的大屁股里藏着一个封闭的发动机舱,加上中间的乘员舱和车头的行李舱,也算是集齐了三个。

在动力布置上,甲壳虫独树一帜。那些跟它模样相仿的“蛤蟆车”们沿用的是前置后驱的设计,车头是发动机舱,乘员舱的车顶画了道性感的弧线,一直到车尾,车身后部就开成一个大溜背。看上去貌似也是两厢结构,而且没什么行李空间。实际上,那个肥臀也不是虚胖,里边藏了个行李舱——当然,一路向下的尾部线条,注定这个行李舱的空间比较局促。

1938年版的凯迪拉克60 special已经长出了“小尾巴”

1935年版的劳斯莱斯20/25,这算是三厢车吗?

盼望着,盼望着,行李舱总算发育出来了,虽然还是羞涩地躲在那个“大溜背”里。这是貌似两厢的三厢车么?

1939年爆发的二战让民用汽车的研发生产被迫终止,主要的汽车厂商都转产军车和坦克大炮战机。二战结束以后,恢复生产的还是战前的那些老车型。看看那个年代的汽车照片就知道,轿车的尾厢已经正儿八经地用起来了。

一个美国人开着1947年款的凯迪拉克外出自驾游

到1949年,福特costom V8出现的时候,轿车终于长出了尾巴。这款车被看作是汽车“ponton”(直译作“浮筒”)的先驱,之所以叫“浮桶”,是因为这款车把各种零碎全收进车身了,看上去就像个“桶”。我们知道,早期汽车的挡泥板(后来演化成轮拱)、脚踏板、车灯、行李箱之类的零件都以“外挂”的形式存在(不明白的清返回看文章开头的插图),慢慢地在往车身里面整合,到了1949年款的福特,终于比较彻底地整合进车身了。

看上去像“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此车的尾部向后拉长,车头和尾部基本是一个高度,车头顶部的线条一直向后延伸,直奔车尾。这样一来,车身的下半部分整体上看起来确实像个“桶”,而中间鼓起的一块就是乘员舱。

福特1949,看上去已经是个像模像样的三厢轿车了

说了这么老半天,标准的“三厢车”终于出现了。这种“两头沉”的设计比传统的“大屁股”设计,看上去更沉稳、均衡,天生一种气派相。

这种设计一出,立马引领潮流,此后的轿车,纷纷变成“两头沉”,尤其是那些高档豪华轿车。美国人更是变本加厉地加长那个尾巴,甚至到了毫无节制的程度,这是后话。

1959年版的凯迪拉克Eldorado

1956年,新中国造出了第一台“东风牌”轿车,正好赶上了“浮筒”设计兴起的年代,至少外形设计上是一步到位,直奔潮流的最前沿。

“东风牌”轿车,参考了1953年出品的奔驰180,这是奔驰的首款“浮筒”形汽车,也是后来E级的前身。

梅赛德斯·奔驰180E

东风牌小轿车

相比以前的大溜背设计,“两头沉”是挺好看,还有了个像模像样的行李厢,从此出门远行,再不用在背上驮个累赘的行李箱。

美国远离战场,战后的经济形势美哒哒的,只嫌汽车尾巴不够长。欧洲就不一样,战后一穷二白,什么事都要精打细算,汽车这种贵重的商品更要“节衣缩食”,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小玩意儿。就连宝马这种追求“运动与激情”的公司,为了生计也开始生产外观滑稽的“泡泡车”Isetta。

1950年代,宝马靠Isetta这种玩具一样的小车度过时艰

欧洲的高级豪华轿车可以跟着美国人走“两头沉”的路线,平民车就要另想办法,在小车身上做文章。你想把奥拓大小的车搞成三厢版显然不合适,掐头去尾就不剩什么了,两厢版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1959年出现的mini在空间压榨方面作出了表率,这是一款前置前驱车,通过发动机横置,压缩发动机舱长度,乘员和行李共用一个空间,行李可以放在后排座椅之后,如果坐人少,还可以翻折后座,让行李舱扩容。

Mini的伟大之处不是因为它长得可爱,而是它创造了一种充分利用空间的布置形式。

mini前横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布置方式在压榨空间方面作出了表率

之所以这样搞,一方面是因为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尚需恢复,另一方面是欧洲的石油供应老闹危机。Mini的出现,就是因为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导致欧洲石油短缺,只能靠缩小车的尺寸去省油。到了1970年代,又开始闹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大众高尔夫生逢其时,不但成功地接替了老甲壳虫的位置,还顺手确立了一个新的级别“紧凑型两厢车”。时至今日,紧凑型两厢车依然是欧洲最畅销的车种之一。

像Mini、菲亚特500那些小不点儿车型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谁愿意缩在那么小的空间内委屈自己呢?大众高尔夫参考了mini的空间布置形式,前横置前驱,两厢,但是车身尺寸放大了。这种两厢车比三厢车短了一小截儿,重量更轻、更省油,驾驶起来更灵活,停车也更方便。而且车内空间利用更充分,布置也更灵活,从“效率”上来说,比三厢轿车更高。

第一代大众高尔夫的设计者、大师级人物乔治亚罗是个“两厢控”,多年来一直鼓吹两厢车比三厢车好,因为空间利用效率高

到了197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三厢和两厢轿车开始分庭抗礼,成为轿车中最重要的两个车种,当然,这中间还穿插着一种wagon(旅行车),不再赘述。

说了半天,大家看得也比较辛苦,看来看去,有什么意义呢?

一方面是可以看点汽车历史的东西,好歹也是学问;另一方面,对大家选车还是有点启发的。

从马车发展过来的轿车原本是两厢的,光考虑人了,没给行李留什么地方;渐渐地,两厢的屁股开始鼓起来,行李有了容身之处;随着屁股越鼓越大,三厢车就出现了,行李也随之有了个体面的住所。

1950年代,还有不少车在由“大溜背”向“凹背”式的标准三厢过度,这是一辆1958年版的英国名爵MG Magnette ZB,屁股向后伸出,但依然是圆滚滚的

不过,现代意义上的两厢轿车并不同于汽车发展早期的两厢,这种兼顾了乘座和行李空间的车型比三厢轿车出现的还要晚,而且不能简单说它是早期两厢车的优化版,或者说它是三厢车屁股拱起的结果——准备地说,现代两厢轿车算是另生枝节,启用了一种新的汽车设计思路。

开头说到,SUV对三厢轿车的挤压比较明显,这说明在1950年代开始流行的三厢轿车,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SUV取而代之,站上了时尚的潮头。现在的SUV是越野车、轿车、MPV的混合体,整体看是两厢结构,空间利用的鼻祖应该追溯到mini才对。

三厢轿车虽然受到挤压,但仍然是最畅销的车种之一,原因就在于它的外观均衡,看上去落落大方,天生有一种大气、沉稳的感觉。这种造型,非常适合于豪华轿车,你看,那些顶级的豪华轿车,哪个不是三厢版?

如果到了中高级(B级)这个级别,说来点气派,也说得过去,毕竟身量在那里;说朴素大方,也没问题,毕竟这种车居家过日子也挺合适。所以,这个级别的车就分了叉,中国和美国人就选择了气派些的三厢版,欧洲不少人就选择了实用的旅行版(旅行版算是大而化之的两厢车吧,空间利用比两厢更好)。

这种旅行版的奥迪A6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得惯,反正欧洲人挺喜欢

为什么中高级车中很少出现两厢?貌似是因为这种尺寸比较大的车身,做出两厢版不太顺眼,两厢版的特点是比较活泼灵动,尺寸一大,就不伦不类了。

这个级别的车,不用特别计较行李空间,尺寸够大,就算是比较浪费空间的三厢版,行李空间也十分充裕——当然,你要拉冲浪板之类的长东西,还是要上旅行版。

到了紧凑级,三厢版和两厢版都能设计得比较好看,但从实用角度看,还是两厢版更合理。因为,这个级别的车主打的就是经济性,两厢车无论是油耗、空间利用率、泊车便利性都比三厢车有优势。再说,这个级别的三厢车虽然比较顺眼,但谈不上气派,身量决定了它的气场不够大,反倒不如搞成两厢走活泼路线更协调。

紧凑级的车,乘坐和行李空间都只能说刚刚够用,两厢车可以装载更高的东西,而且后排可以翻折,乘坐和行李空间可以互相调剂,实用性明显好于三厢车。

两厢掀背版的空间利用率完胜三厢版

到了小型和微型,最好别考虑三厢,一副没长熟的丑样子,空间利用便利性也差,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

还记得当年评选“最丑汽车”的活动吗?

说来实在话长!从车型的变化,我们看到了随车行李容身之处的变化:从最初的外挂“寄生”,到车内寄宿,再到专属空间,再到与乘员共享空间,这个过程,是汽车越走越远的过程,也是实用性越来越成熟的过程——写完这篇文字,再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车,一种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终于写完了!!!

说了半天,还有不少东西没说出来,比如“三厢和两厢谁更安全”。没说到,其实是没必要说,毕竟两厢和三厢一样安全。

———————————————————
傅雪峰,爱学习的好车主。可关注公众号 “东拉西车”,微信号“xuefengcar”。

 

2016-04-14 19:00:15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6623190102wo8n.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