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Tuesday, May 31, 2016 2:42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面向2030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讲科学 爱科学 学科学 用科学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3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他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强调,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习近平就此提出5点要求。一是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党中央已经确定了我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三是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五是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
习近平最后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李克强主持。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出席大会。上午9时,大会开始,全体起立,唱国歌。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武警部队主要负责同志和大会代表,约4000人参加会议。
“科技三会”隆重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5月30日消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3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场高唱国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出席。
“三会合一”媲美1978年“科学的春天”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按惯例每4年召开一届,上次会议在2012召开,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总理温家宝特别强调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会上表示将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两院院士大会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均每两年召开一届,是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团体的盛会,是全国最高级别的学术交流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国家科技思想库,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8日关于创新会议里,从关键领域、研发机制度设计三个方面为今后的创新政策定下了基调。
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每五年举行一次,审议政策草案并进行领导换届选举。中国科协横跨绝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覆盖面较大,是中国重要的科技思想库。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审议《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草案)》,有可能对科技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上一次“三会合一”是在1978年,届时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扫清了十年动乱后科学技术发展的政治障碍,为中国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基础,被誉为“科学的春天”。大会通过文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布置。大会后的六年内科技创新政策数量猛增至421份,构建了国家科技政策的初步框架,逐步开始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探索,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进步准备了条件。
当前中国再一次走到关键时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失衡,亟需进行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科技创新被视为能否成功实现转型的关键。此次三大顶级科技会议历史性地联合召开,参会人员规模之大,与会人员规格之高,所要解决问题之严峻,近40年历史上只有“中国科学大会”能与之媲美。虽背景不同,但任务相似:加速完善配套政策,释放科技创新潜力。
国际竞争大势所趋、民族复兴国运所系、国家发展形势所迫……从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到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部署、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向着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发。

期待花繁果盛的中国“创时代”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记者余晓洁、陈晨) 五月的北京生机盎然。再过两天,中国科技界将迎来一次盛大聚首——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性“相遇”。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的春天”,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界每一次“集结”,都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此次聚首,无疑将凝聚起创新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开启中国“创时代”。

创新发展是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迫。近代以来,科技和产业“相拥”,依次引发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等产业革命,进而改变了世界格局。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正在重塑国家力量对比。美国先后发布数版《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日本开启《数字日本创新计划》……过去10年里,发达国家纷纷吹响向创新进军的冲锋号。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引领支撑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是我国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要革除这一“痛点”,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来自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146家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25.4万亿元,其中3个高新区营业收入过万亿。园区生产总值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1.9%。数据无声,却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唯有创新才能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昂首阔步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在决定民族未来命运的大棋局中抢占先机,科技大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科技界大聚首,必将开启花繁果盛的中国“创时代”!


科技改变中国创新驱动未来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

有时,巧合,折射的是一种必然、一种大势——

“硬科技可以改变世界。”5月28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来自北京、西安等地的科学家、企业家宣布成立硬科技创新联盟,吹响硬科技创新的号角。

就在同一地点,两年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的号召。

中国科技界的历史性时刻正在到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会聚首”,创新中国“整装进发”。

国际竞争大势所趋、民族复兴国运所系、国家发展形势所迫……从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到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部署、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向着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发。

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从新中国“一穷二白”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创新进步撬动兴国强国杠杆,托起民族希望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1996年,奥地利。面对导师:“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提问,时年26岁的潘建伟如是回答。

2001年,他放弃海外教职回国,在中国科技大学组建实验室;今天,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工程正积极建设;“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即将遨游太空……

“如果抢占量子通信先机,就有望抓住由模仿者变成引领者的机遇。”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我们的研究蕴含新的国家力量。”

国家力量,来自科技进步——

纵向看,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创新。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

横向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激烈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火种。创新,是支撑民族复兴的脊梁。进入“十三五”时期,进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阶段,更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高铁奔腾刷新了“中国速度”,大望远镜拓宽了“中国维度”……

基础科学突破——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高温超导、纳米科技、人类基因组测序、干细胞研究、中微子震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工程技术成果——正负电子对撞机、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海洋石油981”平台、C919大型客机……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积极投身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当今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成为重要支撑。2015年的一组统计数字令人欣喜:

——全社会研发支出达1422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超过77%,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数上升至第4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3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835亿元;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1%,国家创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中国科技创新正在呈现两个深刻变化:一是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二是由‘点’的突破向‘面’的提升转变。”

科技支撑综合国力、提振经济转型升级的磅礴力量从哪里来?

——从向着光明的中国道路中来。

2014年6月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与共和国的科技脊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们相聚一堂。

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十三五”规划用专门篇章部署未来5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刚刚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描绘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并作出了“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的总体部署,以构建中国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驱动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集结号”已然吹响。

——从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中来。

毋庸讳言,我国创新基础依然不牢、原始创新不强、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科技经济“两张皮”,核心技术“缺芯少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割除“痼疾”,为创新驱动发展“松绑”。

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战已经打响。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出台,打破体制机制“藩篱”,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开花。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100多项任务聚焦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矛盾,统筹衔接当前和长远举措,明确分工、把握节奏、分步实施。

一项项改革举措,彰显中国发展新“路径”: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

一个个具体措施,展现中国发展新“算法”:用政府简政放权的“减法”,激发社会创新创造的“乘法”。

——从激情燃烧的创新创业中来。

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小米手机做大做强、大疆创新的无人机飞得更高、小鱼儿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陪伴机器人快速走入市场……一批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担纲核武器研制重任的核九院,也在创新创业。诞生于核九院的中国久远高技术装备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从封闭到直面市场竞争,挑战很大。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型企业。”

“我们干一切事情都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思考创新理论、运用创新方法,把创新发展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就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穆荣平说。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科技进步是强大引领,创新发展是动力源泉

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科技,帮助中国养活世界22%的人口——

“13亿人吃饱穿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面对过的世界性难题。科技部部长万钢清晰记得,1969年他当生产队长时,乡间流传的目标口号是亩产粮食600斤“过黄河”,800斤“跨长江”。

如今,海南三亚超级稻“超优千号”示范基地,80多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抚摸着“超优千号”饱满的稻穗说:“这里亩产已经达到940多公斤。”

农业部数据显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增长从拼资源、拼投入转向拼科技、拼研发。

科技,解决现实难题,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扎针神器”——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识别血管位置和深度,轻松解决婴幼儿、肥胖患者扎针找血管的难题;带上一块腕表,小孩、老人就能自动定位,不怕走失;大气灰霾污染源解析,找到了制造雾霾的“源头”……

药学家屠呦呦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中国人原创的青蒿素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赖远明团队成功解决青藏铁路修建中“无法攻克的世界性冻土难题”,创造了“天路”奇迹;裴端卿团队发现细胞在结构上“返老还童”的关键机制……

从实验室到火热的生活,从宏观到微观,一个个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努力和付出,让一个个科学新发现逐步变成应用;一台台仪器或关键部件研制成功、一个个生产技术细节得以改进跃升,为现实生产生活带来一点一滴的变化。

科技,改变人生命运轨迹;创新,让机遇在创业中勃发——

成晓华,上市公司朗科科技创始人、U盘发明人之一,他和同伴创立的公司几年间完成了年销售额过亿的飞跃。

如今,成晓华华丽转身,成为“创客导师”。“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做企业,我自己走过了一条创业路。技术创新在哪里,我们就会引入风投资金,从十万级到百万级,甚至更大。我会告诉年轻的‘创客’,哪里有沟坎,指导他们如何避开风险,整合创客团队,和他们一起成长。”成晓华说。

毛大庆,万科集团前高级副总裁,放弃高薪和顶级职业经理人的“光环”,打造出一个孕育科技创新的创客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大潮势不可挡,这是一次国家命运的拼搏。如果我能参与到这场拼搏里,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远比挣钱重要得多。”这就是毛大庆的人生选择。

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源”,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

一根网线改变中国。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连入Internet,标志中国互联网起步。如今中国,网民超过6.8亿,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

“互联网+汽车”“互联网+装备制造”……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互联网+”让传统制造业,向着价值链高端努力攀登。

向创新要效益,“绝版货”取代“大路货”、成套总包取代单机制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依托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勇立时代潮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创新鼓点密集敲响,合奏出中国经济新强音。

华为、联想、中兴等一大批企业步入全球高技术行业领先者行列。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

新思路,孕育新变化;新动能,释放经济发展巨大潜力——

深圳,已经率先实现动力转换,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深圳经济增速从年均25%急跌至个位数。面对加工贸易断崖式下跌,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2013年,深圳又着手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四大未来产业。

转危为机,渡过难关。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基因检测……一个个新兴产业在深圳崛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十二五”期间,深圳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近20%,产业总规模从8750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8.2%提高到40%,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引擎。

“深圳这些年发展质量比较好,相当一部分是靠新产品、新技术。”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说,“新技术产生新需求,以新供给刺激新需求,以新需求拉动新供给。”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年初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中国科技在全球的地位日益突出,研发投入、科技论文产出、高技术制造增加值等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创新驱动到新空间、新产业、新机制,从科技强到人才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十三五”开局,“新”字当头、“强”字叫响,汇聚起中国经济新动能。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说:“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能否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力争超越,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全面创新,将为中国插上圆梦的翅膀

放眼世界,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乃至产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科技革命改变国家力量对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后,人类已经迈入生物经济时代——

深圳大鹏街道下沙片区“禾塘仔”,山谷间,一片建设规模11.6万平米阶梯式建筑,宛若“哈尼梯田”。这里,就是生物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刚刚竣工的中国国家基因库。

1999年,华盛顿大学汪建等几个年轻人“自作主张”,以中国代表的身份,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同年,华大基因成立。

弹指17年,华大基因由最初不足10人的“手绘作坊”,蝶变成“世界基因测序航母”:人员逾5000名,测序能力全球第一,相关技术应用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医院单位。更关键的是,他们研制并大规模生产了通往生物经济时代的工具——具有自主产权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华大基因,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万钢说:“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新改革带来新希望。

“创新驱不动”,科技成果转化是“瓶颈”。转变观念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让科技创富不再是神话。

去年8月底,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完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大修”,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路。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根据新政策,50%的转化收益归团队、个人,20%作为团队研究经费。2015年共有15项新药研发成果成功转让,合同金额8亿元,达到前5年转化总额。

所长蒋华良说:“激发科研队伍创新热情,就是要让成果转化收益和科研人员利益紧密捆绑。”

国家出台政策,对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要从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总额中拿出不低于50%的比例给予奖励,且上不封顶。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稳步推进,“对症”科研经费管理“九龙治水”“多头申报”“资源碎片化”“科研人员疲于跑项目”等痛点“下药”。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优化科研经费配置、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改进院士制度、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制度藩篱的渐次拆除,进一步调动起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科院副院长谭铁牛说。

——新动力积蓄新势能。

大学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创业者,被称为创新创业的“新四军”。

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从北京中关村到武汉光谷,从四川成都到上海张江,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精神。

“这是中国创业者的黄金年代。”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说。

1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6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和增长极,与498家众创空间、60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共同形成接续有序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中国创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者中有兴趣创业的人达到54.5%,35.5%的人未来3年有创业可能。

创新创造和市场规则相融合,正集聚起“创时代”的澎湃动力。

——新自信成就新梦想。

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拥有超越和腾飞的无限可能。全球化的今天,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拥有了市场的主动权。

中国究竟凭什么夺得物联网标准制定权?

“中国是兼容并蓄的国际标准制定者,反对者没有提出比中国的基于‘共性平台+应用子集’更好的标准化架构。”物联网专家、感知集团总裁刘海涛自信地说。

“如果把单一的传感器连成网络体系,像团队一样分工协调地干事,一定比单打独斗厉害!”1998年,一个思想的“小火花”让刘海涛兴奋不已:随着芯片、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一个全新的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于一体的物联网系统将是信息技术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火花、火种、点火系……

刘海涛将物联网思维应用于指挥交通、环境健康评估、食品安全全程监控等领域。中国科技精英正在用“互联网+”“物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激发中国经济活力。

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时代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人有信心也有能力,去诠释科技“第一生产力”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提升——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

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

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表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世界上有越来越多最好的研究是在中国发起、主导和完成的。

天地即征程。中国正向未知与未来发起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这是中国科技创新走向未来的“三步走”战略——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这是面向2030年的重大项目清单,成熟一个、启动一个——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网络空间、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海深空探测、脑科学……

眺望未来——

2016年,中国将建成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火箭将进行首飞试验;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将建成……

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天和一号”;2019年,中国“彩虹鱼”海底万米深潜器将载人冲击万米深海极限;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这是又一个科技的春天。

当如同阳光、空气、土壤、水,带来万物生长的决策、基础、智慧、资金同时具备时,人们相信,创新的中国在科技的引领下必将赢得光明的未来。

(记者:杨维汉、余晓洁、吴晶晶、崔静、彭勇、刘奕湛)


 

2016-05-31 02:39: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fac9d0102wnxo.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