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徐爱:对越警发,摧堕靡废;得之言意之表,诚诸践履之实
Thursday, August 4, 2016 14:42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阳明心学最重万缘具足的当下。“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者几希矣”。电闪雷鸣的当下有什么触达你?你的意识和思维有什么明觉?你是停留在言意之表,还是脚踏实地诚诸践履之实?你停留在言意之表,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你深潜在诚诸践履之实,你就抱元守一深得大道精髓。


任正非与稻盛和夫,可能没有精读《传习录》,但是他们的知,全在他们诚诸践履之实,他们活在知行合一的大道中。阳明敬畏电闪雷鸣的当下有万千缘起的发生,所以他不立文字,喜欢与人对谈,在电闪雷鸣的当下如医用药,直达人的心底,触发人的觉醒。觉性唯有在行为中证悟。对越警发,摧堕靡废,你选择什么?


九层土的解读,丝丝入扣,大有冈田武彦的遗风。一篇徐爱序的解读,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特推荐。


——王育琨记


原题:国学| 一起精读《传习录》:徐爱序

作者:九层土

来源:九层土



【原文】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爱既备录先生之教,同门之友有以是相规者。


爱因谓之曰:”如子之言,即又拘执一方,复失先生之意矣。孔子谓子贡,尝曰‘予欲无言’,他日则曰‘吾与回言终日’,又何言之不一邪?盖子贡专求圣人于言语之间,故孔子以无言警之,使之实体诸心,以求自得,颜子于孔子之言,默识心通无不在己,故与之言终日,若决江河而之海也。故孔子于子贡之无言不为少,于颜子之终日言不为多,各当其可而已。今备录先生之语,固非先生之所欲,使吾侪常在先生之门,亦何事于此,惟或有时而去侧,同门之友又皆离群索居。当是之时,仪刑既远而规切无闻,如爱之驽劣,非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者几希矣。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爱之录此,实先生之罪人矣;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


录成,因复识此于首篇以告同志。


门人徐爱序。




【心得】

 



1、先生认为圣贤教人“如医用药”。


先生对其门人私录其言,提出了圣贤之教“如医用药”的观点,讲究因病立方,根据病情变化时时随症加减。用药是为了“去病”,医者往往“初无定说”,不可“拘执一方”,否则与杀人无异。因此,先生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是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各就偏蔽,箴切砥砺”,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学生若能“改化”,先生自谦说自己所讲的内容就成为“赘疣”。假如把这些内容守为成训,今后还会“误己误人”。那样的话,其罪过就大了,不可“追赎”。从这点看,先生是不提倡门人私录其言的。


这既然是先生之意,徐爱现在所“备录的先生之教”,就是在“拘执一方”,已经“失先生之意矣”。那么,为何徐爱还要如此做呢?




2、徐爱“备录先生之教”的理由有二:


一是“各当其可”。徐爱从孔子对待不同学生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想到“先生之教”也是如此。孔子对子贡是“予欲无言”,对颜回“言终日”。因为子贡向孔子请教的是“言语之间”,所以孔圣“无以言警之”,目的是“使之实体诸心以求自得”。而颜回对孔子之言,“默识心通,无不在己”,因此与颜子言之终日,如“決江河而之海也”,滔滔不绝。孔子对子贡而言,言不为少;对颜回来讲,言不为多。因此,圣贤之教,必因材施教,“各当其可”。


二是“时时对越警发之”。现在徐爱备录先生之教,尽管不是先生所想要做的。但作为学生不可能常常在先生身边聆听教诲,同门师友也各忙其事、各奔东西,“离群索居”,不可能常常相聚,“仪刑既远,规切无闻”。再加上徐爱自己“弩劣”,备录先生之言,可以时时“对越警发”,不使自己成为“摧堕靡废者。


3、徐爱向心学同人提出了“诚诸践履之实”的告诫。


我们诵读《传习录》中关于先生之教,不仅仅是“入耳出口”,不仅是“得之言意之表”,更重要的是要“诚诸践履之实”。否则的话,徐爱备录先生之言,就成为了先生的罪人了。因此,徐爱把这内容放到篇首的序言中,用来告诫心学同志。


【反思】

 



这篇徐爱的“传习录序”在一般的《传习录》的版本里都没有收录,甚感遗憾。但在嘉庆二十三年(1544)德安府重刊南元善兄弟校本及闾东本均有收载,我们才可以得此教诲。


徐爱在《传习录》的序言里,讨论了几件比较重要的事,值得后学在诵读《传习录》时注意。


首先是先生提出了“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去病救人时,“因病立方”,随症加减,不拘一方,灵活应用。不变的是目的即“教人初衷”;可变的是方法即“各当其可“。圣贤之教,都是如此。


其次,徐爱记录先生之言是“对越警发”,时时警醒自己,使自己不成为“摧堕靡废”的人。这点太重要了,五百多年过去了,先生的“致良知”之教于今依然切中时弊,大放异彩,成就了多少后学,甚至还跨越国界,成就倭国之崛起。


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先生之教连股神巴菲特都称之为“行动的哲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诚诸践履之实”才是根本,这样才不辜负先生及其门人的一番苦心,否则就是有罪于先生了。


【问题】



《传习录》已看过几遍,这次在“瑞云·心香”可谓是精读,各位同修写心得、反思和问题,也算得上是“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假如仅仅是为了“入耳出口”而流于形式,做不到“改化”和出自诚心的“践履”,这难道不是对先生在天之灵的亵渎吗?

           二〇一六年六月七日
于存心堂


 

【注】

 



很多心友提出对文中之“对越警发”该怎么理解?本人解读如下,供大家参考:


“对越”语出《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诗经》中“对越在天”主要指报答颂扬周文王的在天之灵。对,取报答之意;越,指颂扬。


“警发”即警醒启发。如宋·苏东坡在《答张文潜书》云:“若欲以警发愦愦者”。


因此“对越警发”之意就是报答、颂扬、警醒、启发之意。徐爱备录先生之教,时时刻刻用来报答、颂扬、警醒、启发,让自己不成为“摧堕靡废者”。“对越警发”正好与后文的“摧堕靡废”相对应。


             九层土补记


————————

———————————————


 

2016-08-04 14:39:20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9bb690102wwg7.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