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中国高等教育应向别国借鉴什么?
Sunday, October 9, 2016 22:15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最近,笔者国内又有好几个朋友准备申请美国或加拿大的研究生院。这几个人都是国内名校的,但是为什么还要申请美国、加拿大的研究生院呢?美国、加拿大的大学究竟有什么优势值得国内高等教育借鉴呢?

笔者认为,主要优势不在于硬件,而在于理念和制度化的建设。有这样几个地方值得国内反思和借鉴——
第一,美国、加拿大的终身教授(tenure)制度。笔者今年7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开会的时候,好几个英国教授也跟我谈起英、美、加制度的不同,并表示对美加的终身教职制度的羡慕。原来,以前的英国任何讲师都是终身制的,后来逐渐取消了终身制,大家都是一年一签。当时有一个讲师告诉我说,她在伦敦的同一所大学已经任教15年了,到现在还是一年一签合同,而且要跟上司搞好关系。他们认为这种制度导致人才流失,也导致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下降。美加不同,有了终身教职,基本就高枕无忧了,而且取得终身教职的教授薪资远远大于没有终身教职的教师,每隔三年还有一年全年带薪休假(sabatical),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学术自由,但是劣势就是铁饭碗也使得有些人一旦获得终身教职就不思进取,甚至和原来比判若两人。当然,相比之下,优势大于劣势,所以这个制度至今还存在着。中国曾经实行一刀切政策,虽然改为三年一签合同,但是基本上都会续签,因此等同于终身制;由于没有终身教授制度,缺少美加的那种薪酬和待遇的区分度,所以对于教授的创新和研究鼓励与保障不够。
第二,竭力避免裙带关系和近亲繁殖。美加两国高校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流动性特别大。从未听说谁本科、硕士、博士和任教都在一个学校,尤其没有“留校”任教这一说法。你如果在多伦多大学拿到的博士,那就不可能在多伦多大学得到教职;但是,如果你在外面教了一大圈,几年后再回到多伦多大学是可以的。这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属于一个人人接受的潜规则。流动是好事,因为每所大学、每个系科都有各自的强项和侧重领域,都有各自的教学和研究风格,都有各自的校园文化。而且,举例说,同样做妇女与性别研究,每个大学都有不同的侧重,有的侧重于民主政治,有的侧重于有色人种的平等权益,有的侧重于流行文化,有的侧重于社会心理;人才一流动,就加速了优势互补和信息沟通,是一个极佳的良性循环。中国高校应该借鉴这一点,避免近亲繁殖,让东西南北中人才到处流动。
第三,不迷信导师,不搞封建家族式的传承制度。跟了一个导师就互称“师兄”、“师弟”、“师姐”、“师妹”,这是封建师承制度的糟粕,这种观念意味着一种话语的不平等,暗示着对导师意见和观点的唯命是从,并预示着一个导师带的学生之间日后要搞裙带关系。美国、加拿大高校基本上不看重导师名气,求职时候也从没有人关心你的导师是谁(当然,除非你的导师是爱因斯坦,会有人瞪大眼球,但是那只能说明你运气好,不能说明你就是爱因斯坦第二)。中国研究生常关心导师是否有名,是否有多么显赫的学术成就,但是在美加二国,找导师主要看这个人的责任心(commitment)和执导效率(competence),因为他(她)可能很有学术地位,但是未必关心你学业进程,未必能给你很多时间精力的投入,本应四年完成学业他(她)可能拖你八年。
第四,和英语世界接轨,一些学科应多采用全英语教学(比如心理学、医学等等),像港大一样,还有瑞典、丹麦、荷兰等国的大学。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屈从于英语霸权,而是为了国际学术交流的方便,我们有必要在很多学科中采取全英语授课(你绝对不想在参加国际齿科研讨会上临时要翻词典查一查“根管治疗”的英文怎么说!)。毕竟互联网上85%的信息是英文的,学术文献大多数也是英文的,欧洲非英语国家所出的学术期刊没有英文版都立不住脚。笔者踏遍欧亚美三大洲的学术研讨会,中国大陆的国际参与度严重滞后,基本上没有翻译无法和世界各国学者同堂竞技。有的虽然可以用英语演讲,但是却无法互动;更有不少人必须要依赖翻译,而临时抓来一个翻译效果肯定不佳。而且,国内高校邀请国际专家学者讲学,没有翻译的话依旧比较困难。笔者几次为国内高校推荐加拿大著名学者,至今还需要笔者来翻译人家的简历,因为能直接看英文简历的人都不多。除了英文技能需要提高,为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英文授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没有专业科目的英语教学,所以在知识和信息传播上势必有一个滞后,因为很多词汇和概念要等待有人翻译、认同并推广,而很多新的词汇与概念一时半会是不可译的,必须直接用英语传播。
总之,我们需要走出去多看看,否则不知道我们在什么方面需要大幅度改进。混一混混到退休也可以,但是难为了一代代学子——中国读完了大学想去出国留学的,依然人数猛增,党和国家领导人子女出国留学的也俯拾皆是,而且小留学生(即小学、中学就出来留学的)也越来越多了。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2016-10-09 22:13:06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c2d4b0102wob0.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