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父母病入膏肓,明知不治,岂能罢药石而袖手待死!
Tuesday, November 1, 2016 19: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早上看新闻,洪秀柱卖房给台湾国民党党部工作人员发工资,而顶着国民党头衔发大财的其他国民党党魁大佬们,却不发一言。不禁想起了京剧《昭君出塞》的两句:“那文官齐齐全无用,那武将森森也枉然。”

有人说,国民党气数已尽,流水落花春去也,救不了了。呵呵,岂能以成败而论!南宋覆亡,元相劝降文天祥不成,讥刺曰:明知不可为,奈何一王不济,复立一王?天祥答:一日有君,则臣当尽一日之责。譬如父母病入膏肓,明知不治,岂能罢药石而袖手待死!

想起拙作《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文,贴于此,请指教——

一辈子就为了得一个好死

○许石林

楼下开了间茶馆,主人是位大姐,招呼我路过品茶。喝茶闲聊间,问大姐贵姓,大姐说姓罗,老家是中原人——客家人自我介绍喜欢说自己祖上中原、郡望何处。我开玩笑说:那您就应该是隋唐罗成的后人。罗姐笑了:说不准。旁边有人搭话:罗成?他死得很惨哟!(此人大约看过《隋唐演义》。)罗姐正用公道杯分茶水,正色道:你认为人家死得惨,可人家不这么认为,人家家里人也不这么认为,我跟你说古人啊一辈子求的就是一个好死,就是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值!

举座闻之肃然,敛色而敬。

日前在北京拜谒文天祥祠,小院寂寥,秋风瑟瑟,落木萧萧,思文丞相之死,令人感奋——其时元兵凶猛南下,攻下临安,俘年仅五岁的恭帝及谢太皇太后等,押解北上。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效北宋靖康事,先后拥立宋宗室两个小王为帝,即端宗与少帝。崖山决战,宋败。见大势已去,陆秀夫对八岁的少帝说:德佑皇帝(恭帝)被俘押往元大都,受尽侮辱,皇帝您不能再落入敌人手中了,“义无再辱”,臣必须和您一起死!言罢背负少帝蹈海。张世杰领军战斗至最后一刻,亦无憾而死,他的外甥投降元军,曾经来劝降,被他骂回去了。文天祥被俘押解至元大都,元帝一直想统战他,因为虽然天下被快马弯刀拿下,但血雨腥风之中,仍未完全安定,如果能有一个宋丞相文天祥主动投降,再委以元朝丞相之职,那将是整个华夏大地被征服的绝妙形象代言人,胜过百万蒙古骑兵艰苦征战。但是,元主失算了,文天祥誓不为所动。元丞相孛罗亲自劝文天祥,许以富贵尊荣,文嗤之以鼻。孛罗怒而讥讽:你们立了两个小皇帝,不是没有成功吗?文天祥说:立皇帝是为了保存社稷,有皇帝在一日,为臣的就尽一日责任,管什么成功不成功呢!孛罗冷笑:明知不能成功,还费这些功夫干什么!?文天祥答:你们哪里懂我华夏仁义之道——就像父母得了重病,虽然不一定治得好,但是做儿女的怎么能不为父母延医问药?尽儿女之义罢了,如果真是救不了,那就是天命。今天我文天祥就等着一死,不要再废话了!其气凛然,挫折胡虏嚣张之气,感撼千古士子之心。

当时为宋室殉死者,单是崖山一役,就有百姓官属数十万人,海上漂浮的尸体绵延数十里。元兵攻占一城,见城无虚井,皆被自杀殉国者的尸体填满,其状甚骇。衡州被元军攻击甚急,将破,知州尹谷却回家从容为两个儿子举行冠礼。守军将领斥责:此危急时刻,你还有心思行此迂阔之事?尹谷从容答:我正要让我的儿子以成人的身份去地下见自己的先人。礼成,举家自焚而死。潭州知州李芾抗敌,受伤力竭,郑重委托一仆:我应当死,家人也不能受侮辱,我命令你把我的家人都杀了,最后杀了我。元军攻入福州,抓住知军陈文龙,逼文龙投降,文龙不惧,摸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装了一肚子节义文章,你们就别逼了,没用!陈文龙被杀,他的母亲很欣慰:我能跟我儿子一起死,又何恨哉!

像这样震撼人心的死,举不胜举。

谢枋得在宋亡后,隐藏在山中,侍奉老母,直到母亲去世。元帝此时虽用武力取得整个中华,但是急需能治理国家的人才,就想起用汉族读书人和前朝的官员。有个叫魏天佑的投降官员诱降谢枋得,以讨好元主,被谢凛然斥骂。魏被骂急了,讥讽谢:封疆大吏当誓死保卫自己的疆域,你为什么没有在你任职的安仁被攻陷的时候就去死?谢鄙而耻笑之:春秋时程婴、公孙杵臼皆忠于赵,一个死于十五年前,一个死于十五年后,千古之下,谁不知道他们都是有名的忠臣?王莽篡汉十四年后,龚胜不买王莽的账,终于饿死,谁不知道他是千古忠臣?骂得魏无语而退。元帝命人将谢枋得送到大都,谢枋得到了大都,先问被元军先前俘虏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的坟墓所在方向,对着那个方向大哭行礼,表示自己绝不投降蒙元。他在遗书中说:元朝新建立,你们搞你们的,我是宋朝孤臣,就只有一死了。我当初为什么不死,原因是我有93岁高龄的老母亲在堂,今年二月,我的母亲去世了,我安葬了她,现在我没有什么事了,可以去死了。

元朝许给宋朝那些大臣以富贵,希望他们能投降。但是,这些如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枋得等忠士,宁愿死,也不接受。他们就等一个死,而投降是莫大的屈辱,受辱而富贵,士君子不屑。

谢枋得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观察社会、以天象人事推理,觉得大宋朝的气数快尽了,他估计宋在二十年后会灭亡。但他为什么还要出来做大宋朝的官,辅佐宋朝的皇帝呢?这就是古代士君子的气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社稷一日在,就需要有人延续文明、宣扬仁义、服务黎庶,这是读书人的使命。后人评价说:但信大义于天下,而不以成败利钝论。

士君子以死殉道,在古代不是话题,但在今天却是个不容易理解的话题。今人尚利,古人尚义。图利者,有奶便是娘;尚义者,仁义不合不如去死。而天下之利无不以屈从妥协而得之,以至于有所谓妥协的艺术之说、成功有赖情商之说等等。生存至上,故今日天下无不屈之心了。

当初赵匡胤取后周而代之,后周负责保卫京城的副将韩通,明知势不力敌赵匡胤的大军,仍欲强力抗阻,被军校王彦升拦截并杀了全家。后赵匡胤坐稳江山,反而追谥表彰厚葬韩通,治王彦升擅杀之罪,后经群臣劝阻,给王彦升一个很重的处分,基本上是彻底封杀了。为什么?因为一个朝廷,尽管在取得政权的时候,要靠杀戮和招降等方式,但维持政权,却需要人有不屈之心。即国家的正气要靠不屈之心来扛顶。读书人、士君子有自身各种各样的毛病,汉武帝说:“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就是能谅解他们的毛病和缺点,在关键的时候,用他们的大义不屈之心。招降纳叛,许以富贵,是为了减少取得政权的代价和成本,而国家涵养尊重士人不屈之心,让士人受国恩,即是增加别人取代江山的代价和成本。所以,一旦江山大定,必须施仁义于天下,使人归心向化。即便嗜血好杀的蒙元,在随后的治理中,也广招天下士子而用之,意在化夷为夏,变血腥为书香。无奈其征战杀伐的惯性很大,一时难以扭转。虽有此心,但因为起初杀人太多,将天下士子搜刮杀尽,将文弱的宋朝文明几乎连根拔起,后人有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之恨,亦传说东瀛得知元灭宋,举国茹素,哀悼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人类文明死于野蛮的马刀。元朝因为不以仁义养士,或者说还来不及养士,当它也需要人扛顶的时候,自然无人应答,故奄忽而亡。

胡林翼平太平天国,历尽艰苦,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这大清朝怎么了?“十年之间,四次造反。贼胜则举国庆贺,贡献不绝;贼败则士子掩袖而泣,农夫辍耒而叹。”胡林翼深深明白:读书人、老百姓,被大清朝伤心伤透了,极其失望。不管造反的是什么人,都将自己寻求变化的愿望寄托在造反者身上,不管社会出现什么乱子,在读书人和老百姓看来,横竖都是朝廷的错。人心大失,各怀不靖之志,平居造谣,借故生乱,城管执法错打一个人,也被夸大成很大的局部事件。当此际,哪怕百姓所心仪的造反者根本就成不了气候,也根本不如现行朝廷,造反却象征了变革的希望。老百姓像蒙着眼睛着急嫁人的剩女一样,即便所托非人、跳火坑,那是以后的事儿,眼下匆忙间跟流氓私奔了也行,恨不能让造反者得逞。

一个朝廷,最悲催的就是没有一群倔强不知变通的读书人为之死扛硬顶,使其在将倾未倾之际获得不屈之心的扶持担当。尽管这不屈之心最后很可能抵抗不了天命,但因为有一群人愿意为你去死,所以你死的时候不会死得太难看。简单地说,就是有了文天祥这样的人为你去死,你死得体面。

(摘自许石林的新书《桃花扇底看前朝》P056

《桃花扇底看前朝》

————《桃花扇底看前朝》

 

2016-11-01 19:26:03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ec3d590102wzkt.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