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新启蒙者周有光: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Saturday, January 14, 2017 15:03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来看世界。”


“鱼在水中看不清整个地球。人类走出大气层进入星际空间会大开眼界。今天看中国的任何问题都要从世界这个大视野的角度。光从中国角度是什么也看不清的。”


“地球变小了,我们的胸襟不应当跟着变小。不能用航海的景观来开拓胸襟,可以用航天的知识来开拓胸襟。”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跟过去不同,主要是: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过去的世界观没有看到整个世界,现在的世界观看到了整个世界。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价。”


“先进国家已经行之有效、权威学者一致公认,正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知识和事物,就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


“不能一刻离开手机,这就是‘信息时代’”。‘食衣住行信’,人生五大需要。” 


“如果只爱自己的国家,不顾人类的整体利益,那就会以邻为壑,甚至引发战争!”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为啥‘真话不全说’?我们就是要:说真话,做真人,求真理”。


112岁的真人周有光走了,他留给世人一个“真”!


真:

不是从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也不是从国家的眼睛看世界,

而是从世界的本真看世界;

不是从自己的眼光看新发生,

而是从新发生的眼光看新发生;

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人,

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于捕捉和解决他人的真切痛点。


为什么周有光老人可以从世界的本真看世界?

因为他是一个真人!

悲悯,真诚,素直,纯粹,精进,

空无所空,向死而生。

每个当下老意识都死掉,

每个当下新意识泉涌,

每个当下都有新鲜的第一眼。


一如耶稣基督走了,

可以撞醒一代又一代的地球人;

112岁的周有光老人走了,

却可以撞醒我们的先天真源,

开启我们内在自性的视野,

自性本自清静,

自信本自具足,

自性本具无穷的创造性!


——王育琨记


原文|杨继绳:周有光的眼光

作者:杨继绳

来源:拍剑东来还旧仇




 


 


 

周有光的眼光

 


文|杨继绳


   周有光生于1906年,经历了清代、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时代。他不仅亲历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还见证了了八年抗战和十年文革。他在日本留过学,在美国工作过,还游历了很多国家。他经历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阅历了无数世界级名人,他曾同爱因斯坦多次交谈。他至今思维清晰而敏捷,密切地关注中国和世界,每天用电脑写作,一百岁后还能一年出两本书。他出版的著作有30多种,涉及经济、语言、文化多个领域。百岁以后,他还是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反思。他说: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温故而知新’。”(《“百岁新稿”自序》)


  现在,对中国、对世界很多重大问题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相信谁呢?当然相信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个人正反面的经历),从学识中来,从不断地反思中来。就这三个方面综合优势,中国当代有几个人能和周有光比肩?另外,他没有当过高官,又不是财富的拥有者,不是利益中人,能够客观地看中国、看世界。所以,对他的看法我虽然不能说深信不疑,但信任度超过了对当今的一些高官显贵和硕学鸿儒。


  我是在他百岁以后才认识他的,我作为《炎黄春秋》的编辑,有几次他给我寄来稿件并附亲笔信。信的字迹如竹根,如枯草,但清秀、有力,没有一点抖颤,不像百岁老人的手笔。最近几年,炎黄春秋春节联谊会他也参加。记得是在2010年的春节联谊会上,他坐在轮椅上发言,声音高吭,引得整个会场的人都站了起来,大家踮起脚跟、伸长脖子,有的干脆挤到前面举起了照相机。那次他发言的内容是,不仅要爱祖国,更要爱人类,爱地球。他说:“如果只爱自己的国家,不顾人类的整体利益,那就会以邻为壑,甚至引发战争!”他的话音刚落,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持续好久。


  在他108岁的时候,北京知识界举行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聚会,与会者谈论周有光的道德文章、评点周有光的学术成就。发言者按主持人的点名一个接着一个,最后是自由发言。当主持者点到我发言时,我交了白卷。我说,我还没有想好,以后再写点东西吧。我的确没有想好。周有光老人又像一本很厚很厚的书,我没有读懂,哪敢妄加评论?


  后来我算是读了几本周有光的书,不敢说读懂了什么,但受到很大的启发。徐继畬写了《瀛寰志略》,魏源写了《海国图志》,被称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他们是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周有光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用世界的眼光看世界。给人们展现了更高更远的风景。所以,我的这篇小文,就以“周有光的眼光”为题。


 

他站在星际空间看世界

 


  周有光说:“鱼在水中看不清整个地球。人类走出大气层进入星际空间会大开眼界。今天看中国的任何问题都要从世界这个大视野的角度。光从中国角度是什么也看不清的。”(《周有光年谱》第163页)“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还要添上一句:‘登月球而小地球。’地球的确太小了,不能再说‘大地’,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做‘地球村’。” (《周有光年谱》第210页)


  “在21世纪,人与人、国与国,正在重新定位。世界各国,原来各据一方,相互虎视眈眈。现在大家都挤进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成为朝夕相见的近邻。今后早上见面可以说一声‘嗨!’当然仍旧有敌对,但敌对的方式和过去不同了。”(周有光:《走进世界》,载《群言》2002年第12期)


  “地球变小了,我们的胸襟不应当跟着变小。不能用航海的景观来开拓胸襟,可以用航天的知识来开拓胸襟。” (周有光:《漫说太平洋》载《群言》2001年第9期)


  然而,现实和周有光的期待差距甚远。大家都成了“地球村”的村民,却还是“各据一方,相互虎视眈眈” 。进入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对付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但是,人类也变得越来越脆弱,人类不知道哪一天会因自己制造的科技成果而毁灭人类自身。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可以登上月球,可以向火星发射飞行器;但也越来越愚蠢,不知道如何在地球上和平相处。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也说过,人类僭取了上帝和自然的权力,但没有上帝那种智慧。处于这种境地的人类是非常脆弱的,就像儿童拿着子弹上了膛的枪一样。


  请看看当下世界:因弹丸之地引发的领土纷争,相互拔枪怒对;因宗教、民族的差别引发武装冲突,殃及妇女儿童;因对地球资源的争夺引发的局部战争此起彼伏;面对朝鲜这样一个“玩火”的“顽劣儿童”,全球慌作一团,毫无办法······凡此种种,都是周有光说的,地球变小了,而人类的胸襟没有开阔起来,人类还没有在“地球村”和睦相处的智慧。也正如他说的,现已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但没有树立起全球化的世界观。


  他说:“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跟过去不同,主要是: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过去的世界观没有看到整个世界,现在的世界观看到了整个世界。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价。”(《朝闻道集》第28页)


  周老认为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世界观,就是宇宙观,即人类对天体构造的理解。二是社会世界观:人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核心问题是政治制度:古代认为君主和贵族统治人民的专制模式是永恒制度;现代社会科学证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步骤和政治制度的逐步演进。(《拾贝集》第88页)


  在当今的“地球村”,各国经济已经联成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人们的认识在很多方面还没有改变。周老说:“参加世贸只是产品进入世界,不是人民进入世界。人民进入世界才是真正的‘入世’。人民‘入世’就变成了‘世界公民’。成为‘世界公民’,不用写申请书,也没有公民证,但是要进行两项自我教育:扩大视野和补充常识。”周老说的扩大视野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把本国观点改为世界观点。从本国看本国要改为从世界看本国,从本国看世界,改为从世界看世界。” (《拾贝集》第48页)


  全球化时代是信息时代。什么叫“信息时代”?周老用一个通俗的回答:“不能一刻离开手机,这就是‘信息时代’”。他说:“我国传统说法:‘食衣住’是人生三大需求,孙中山加了一个‘行’字(交通),‘食衣住行’成了人生四大需求。现在要加上一个‘信’字,‘食衣住行信’,人生五大需要。” (《拾贝集》第119页)有了信息的即时交流,各种误解就容易消除,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交流中逐步取得共识。这是成为“世界公民”的最重要条件。过去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有了。


 

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周老说,美国有很多民族,大都分散居住,没有一个民族固定一个地区。人跟土地没有固定联系,迁徙自由,没有形成“民族州”,没有形成“州语言”。这叫民族的“掺合结构”,稳定性比较强。苏联不同民族都有固定的地方,人跟土地固定联系,有各自民族的语言,这叫 民族的“拼和结构”。这种结构不稳定。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不同民族的相互融合史。民族融合既是趋势,也是和谐相处的必要。苏联和中国的民族政策却违反了这个常识。本来某个民族已经和别的民族融合了,还要再造它的特点,还要帮它创造文字。这是不是自讨烦恼、自造祸端?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周老写道:“二战后经验,与其掠夺别人的疆土,还不如发展自己的经济、掠夺不如创造,创造90%的成功,掠夺50%的失败。德国和日本就是榜样。财产在美国已从‘土地’,变为‘资本’为主,又变为‘知识’为主了;这就就是所谓‘后’资本主义的‘知识时代’”。(《拾贝集》第20页)“一战之后,法国主持欧洲外交,对德国采取‘惩罚’原则:废除军备,限制经济,还要支付巨额赔款。结果狗急跳墙,跳出个希特勒。二战之后,美国主持欧洲外交,对德国(即联邦德国)改变策略,采取‘援助’原则,限制军备,以GDP的1%为度;发展经济,协助资金和技术。德国生产迅速恢复。德法化敌为友。欧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极化变为一体化。这是美国宽大吗?非也!经过两次大战,美国变聪明了,懂得‘援助’敌人就是‘援助’自己。日本购买美国的技术和设备,日美贸易迅猛发达,‘援助’比‘惩罚’更有利。”(《拾贝集》第23-24页)


  在周老看来,昔日攻城略地的战争,今天应当被经济竞争所代替。经济互补,贸易互惠,对各国人民都有好处。一旦发生战争,贸易中断,经济停顿,对各国人民都有损害。这一点已经成为常识。但是,请看看近来有些媒体,宣传军备,宣传战争。满屏幕都是这个国家的战机如何先进,那个国家的航母如何强大;这里搞演习,那里搞战备。好像世界进入了临战状态!这种鼓动扩军备战的舆论为什么能够大行其道呢?这是令人深思的!政客为了拉选票,为了将自己打造成强者,常常迎合民族情绪甚至不惜打一场战争,“地球村”的人们可要警惕啊!


  在“地球村“里,邻居搞家庭暴力,打老婆。左邻右舍该不该管呢?当然要管。不是帮助老婆打丈夫,而是调解。不过,如果丈夫过于凶狠,要置老婆于死地,调解无效,也得对凶狠的丈夫加一点压力。按过去的说法,这样做就是干涉别的国家的内政,涉及到国家主权。


  在“地球村”里,人权应当高于主权。政府通常是主权的代表,但从根本上还是主权在民。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人权,所以人权应当高于代表主权的政府。主权不是绝对的,欧洲各国由于对国家主权作适当的让渡,就形成了欧洲共同体。对领土也不要看得那么神圣,考察各国边界,哪有永恒不变的国界线?在“地球村”,邻居间边界矛盾可以通过商讨解决,有争议的领土上的资源可以签订协议共同开发,何必大打出手?


 

“地球村”的文化是现代国际文化

 


  周老认为“地球村”的文化就是现代国际文化。他反对前几年一种流行的说法:“21世纪是中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将传到东方手里。”这种说法的确满足了一些人的自豪感,但周老不赞成把人类文化分为东方和西方的“东西两分法”。他认为,文化的流动不是忽西忽东,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这样,人类文化才能不断前进。周老认为,人类文化是随着人类的聚合运动中前进的。部落文化聚合成城邦文化,城邦文化聚合成国家文化,国家文化聚合成多国区域文化,多国区域文化聚合成人类共同的国际现代文化。什么是现代国际文化呢?那就是“先进国家已经行之有效、权威学者一致公认,正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知识和事物,就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它的精髓是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而科学是一元化的,不分民族,不分国家,不分阶级,不分地区。(庞旸:《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论》,载《群言》2008年第12期)数学可以用于唯物,也可以用于唯心,没有唯物数学、唯心数学。逻辑学可以用于唯物,也可以用于唯心,没有唯物逻辑学、唯心逻辑学。同样,辩证法可以用于唯物,也可以用于唯心,没有唯物辩证法,唯心辩证法。(《拾贝集》第106页)周老强调人类共同的东西,肯定人类普世价值的存在。普世价值就存在于国际现代文化之中。


  周老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三个方面: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政治方面,从神权政治到君权政治到民权政治,简单地说,从专政到民主;思维方面,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按这个观点回首历史,周老说:“帝国主义是一种科技文化的冲击波。现在我们面对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冲击波:现代文化的冲击波。清末老一代人不了解帝国主义的性质。今天我们一代了解现代文化的性质吗?” (《拾贝集》第66-67页)今天那些否定普世价值的人,就是不了解现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排斥现代文化。


  周老强调国际现代文化,但不否认各国的传统文化。他认为,目前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并存的“双文化”时代。他说:“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朝闻道集》第9页)关于重建“现代儒学”,他说:“第一件事应当恢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跟先秦的学术自由接轨,在竞争中确立儒学的权威,不是用垄断来强制改造别人的思想。上接先秦学术自由,下接‘五四’的民主科学。‘现代儒学’就能贯通古今中外。”谈到 “三纲五常”,周老说:这是董仲舒“把原有孔孟学说和原有社会制度归纳起来,写成公式化的说法,便于称说,便于传播。如果改一下内容,这个公式还是可用的。例如,‘君为臣纲’改为‘官为民仆’就适合现代的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可以说是‘民主运动’的三纲。”(《朝闻道集》第13页)


 

“地球村”的政治应当是民主政治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民主化是全球化时期的主流。(《拾贝集》第37页)


  “民主不是某些国家的新发明或专利品,它是三千年间人类的经验积累。许多国家,一代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群众,前仆后继,不断创造,达到今天的水平。今后当然还要继续完善化。”“民主不是有利无弊的制度,但是历史证明,它是不断减少弊端的制度。······从神权到君权到民权是一条政权演进的路线,全世界国家都在这条路线上竞赛。”(《拾贝集》第86-87页)


  周老认为,马克思只看到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期,没有看到初级阶段的后期,更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全貌,因此《资本论》只可能是“哲学推理”不可能是“科学论证”。(《拾贝集》第106页)马克思说: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的,人的活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生产要素(资本、技术、管理)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结果。可是,西方国家统计,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技术因素所起的作用早已达到60%-80%;相对而言,活劳动所起的作用明显下降。周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剩余价值学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是否已经过时了?(《拾贝集》第108页)这个问题是需要思考的。


  我们比周老晚一代的人(70岁左右)的人,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马克思同情劳动者,反对压迫和剥削,充满着人道主义的情怀,这是它吸引我们的地方。但是,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主张建立计划经济。在他设想的这个制度下,老百姓的生活资料必须仰承政府分配,权力控制了每一个人的食品和衣着,人生而有之的个人权利也就被政府收缴了。搞计划经济,全社会按照一个指令工作,就得有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长官的指示就是命令,不同的意见就会被当作“杂音”和“噪声”加以“格式化”。所以,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政治制度必然是极权制度。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写过,马克思的人道精神只是停留在理念上,而他的“革命精神”却落实在制度上:一旦建立了国家所有制的计划经济,这个制度就吞噬了人道精神。


  苏联就是在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制度。这个制度终于消失了。苏联解体的那一天,一位名叫闻一的中国学者正在莫斯科。按照中国人的理解,七十年的帝国倾刻垮台,一定会有强烈的社会影响。但是,他写道:“总该有点什么,嚷嚷声也好,唏嘘声也好,咒骂声也好,哪怕是窃窃私语也好。是的,总该有点什么吧。可是,却毕竟什么也没有。”人们说苏联轰然倒塌,不是,没有“轰然”,是无声无息地冰消瓦解。这是一个奇迹。为了解释这个奇迹,周有光老人读了大量的有关苏联的书,写下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苏联结束,档案公开,历史学者恍然大悟:苏联走进了历史误区。消灭了地主富农,消灭资本家和旧知识分子,实行农业集体公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这都违反历史常规,结果发生大饥荒和大清洗,自相残杀,自行消亡。”“苏联创造了多种马克思主义‘真科学’,后来全都自己否定。俄国共产党书记久加诺夫认为苏联瓦解的原因是一党专政,三大垄断:垄断政治、垄断经济、垄断‘真理’。苏联创造‘共产主义特权阶级’,有70万人,加上家属共300万人,掌握全部党政军、企业和农庄。1989年苏联社会科学院发出调查问卷:‘苏共究竟代表谁?’答案:认为代表劳动人民的7%,认为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官僚的85%。”(《拾贝集》第90页)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人民抛弃了这个专制制度。


  周老认为,资本主义不是有利无弊,而是利弊共生,发展越快,流弊越大。波浪起伏,周期往复。上次(1929-1933)发生经济大恐慌,梁启超认为资本主义已临末日。罗斯福新政后又见青天。今天(2008)又一次出现金融大海啸,资本主义能再度自行调节,走出没顶之灾吗?(《朝闻道集》第37页)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资本主义渡过了这次金融危机。


 

“地球村”的公民就是“世界公民”

 


  周有光引用了军队作家刘亚洲的一句话:“美国是由千千万万不爱自己祖国的人组成的国家,但他们都很爱美国。”他认为,这句话十分剌耳,但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爱祖国爱美国》,《拾贝集》第21页)


  我认为,刘亚洲这句话不准确,那些身居美国的华人,虽然国籍变了,热爱美国,但还是非常爱祖国的。祖国是他们魂牵梦绕之地。我有不少朋友、不少同学成了美国公民,但他们对中国的关心,对祖国的热爱丝毫没有减少。他们思乡之情比我们在国内的人更强烈,他们回乡祭祖比我们在国内的人更勤。他们侨居美国,是因为那里更利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我想到周老说的“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不太在乎国界。“国”字外面的方框既不能框住老百姓的身体,更不能框住老百姓的大脑。人们可以在国内生存,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生存。世界公民的主权观念和领土观念已经淡漠。主权在民,主权不是政府手中的神器,居民有权选择政府。领土的主人是这块土地上的居民,不是政府,有争议的领土可以通过协议共同开发。在世界公民眼里,祖国就是祖国,政府就是政府,二者不是一回事。政府是匆匆过客,而祖国永恒;政府有优劣之分,而祖国永远是美丽的。爱国和爱ZF不能划等号。D和ZF也不能划等号,D更不能和国家划等号。为了整体利益,老百姓应当和好的ZF合作,要遵纪守法,维护稳定;老百姓要帮助不好的ZF府,促使它改进,推动它变革。中国人不管生活在世界哪一个角落,不管持什么护照(护照是ZF给予的标识,不是祖国给予的标识),多数中国人都保持有大体相同的特性。这个特性不能用美与丑、良与莠来评价,它是历史和传统铸就的客观存在。周老说的“双方化”不仅体现在国内的人身上,也体现在华侨身上。而在华侨身上有“三文化”:现代国际文化、祖国文化和居住国文化。只要保留了中国人这个不可磨灭的特性,不管是多少代的华侨,他们都是热爱祖国的。




 


 

2017-01-14 15:00:1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9bb690102x8ob.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